○游 伟(书评人)
我读书的时候就对旅行抱有很纠结的心情。一方面,身处三线都算不上的城市,希望出去走走看看,见见世面;一方面却总觉得囊中羞涩,生活费还是得拿来买肉吃。等到参加工作,才明白钱的事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哪怕只是短暂地摆脱红尘烂事,把自己变得更单纯些。
遗憾的是,能下这样的决心的人还是很少。陈婷以阿兹猫的网名开辟的旅行博客,访问量高达千万,访问者中有几人真像她一样,毅然“裸辞”,天南地北走一遭?“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这样的人确实普遍。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民难免为所欲为,到处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
陈婷和我们一样,也会想办法找到最适合拍摄的角度和地点,会拍下照片,保存回忆。只是,她更在乎的,还是旅行的意义。在她的新书《婷,在荷兰》中,陈婷说她觉得“21世纪的旅行是一个了解社会、交流文明的过程,绝不是单纯的娱乐休闲”,尤其是走在异国他乡,“花费不菲,冲动下我们更需要拒绝平庸,拒绝走马观花,强调旅行品质和内心独特的新体验”。这种旅行,不管是身处热门景点,还是寻找人迹罕至处,都是观察和体会,而不是猎奇。
带着这种目的,当然还有明显的个人偏好,陈婷的《婷,在荷兰》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荷兰。说到荷兰,我们印象中首先出现的,大概总是围海造田、郁金香、风车、梵高。陈婷并没有说要标新立异,非不去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的景点。在这本书的首篇,给我们介绍的就是斯霍克兰低地之行。读她这些文字,看她拍的那些照片,丝毫没有“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感觉,一切都那么安静甚至平淡。荷兰人填海付出的努力,收获在哪里?斯霍克兰低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却没有大门,没有售票处,只有安静的农田和偶尔嬉戏的孩子,这种平淡的从容怕才是前人真正的目标。
荷兰是个小国,面积不到中国的一个省,陈婷多次出入,时间上有保证,很多她所推荐的景点,或者她觉得有趣的所在,只怕是匆忙一游的人难以注意的。比如阿克马奶酪市场上的奶酪交易,每年只有4到9月的周五开放,如果不是特意等待,很容易错过。荷兰东北部的小城斯塔普霍斯特,还是羊角村的店主推荐,陈婷才注意到。这样的旅行经验,我们都很难获得。
我猜想,喜欢逛陈婷博客的网友,大概也有很多和我一样,都是些无法从生活中抽身的人。这样的人去看陈婷的博客,或者翻阅《婷,在荷兰》这样的旅行图书,陈婷在书中详细介绍如何换乘游船,如何租赁汽车,这些具体的知识我们都不大可能有机会用到。不过我们旁观陈婷在荷兰的游踪,仿佛我们自己也置身此地,借用她的眼睛来获得短暂的心灵远足,坐在这里,遥想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