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产生的问题
虽然收费已是普遍现象,书店也比较谨慎,但也有一些书店发现了收费产生的问题,力图依靠规范管理和硬件的技术提升,对收费“说不”,而靠口碑、畅销品和服务才是店社制胜的不二法则。
首先,出版社虽然花钱买了位置,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杭州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悦告诉记者,杭州市店没有进货权,也没有进行过收费。不少城市店、大书城对于展台、架位、墙柱、电梯口等都设立了收费项目,出版社也很愿意在一定时期采取买断展位、橱窗广告等多样做法,甚至好奇杭州市店为何不这么做。许悦认为,在当前实体书店经营不乐观的环境下,杭州市店仍执着坚守,按市场需求推荐图书。陈列以分类为主,辅以畅销书展台,排行榜完全按实际销售进行,不允许买榜书进入,操作非常规范。这得益于连锁的正规,采购权在浙江省店,对出版社一视同仁,从源头上杜绝了出版社进入卖场“指手划脚”。营销活动也由省店按照菜单式形式排列,将各个模块放在内网上,全省各店可以报名选择参加,从而享受一定的折扣或优惠等。他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些收费站不住脚。某些出版社或民营书商财大气粗,舍得出钱,但有时花钱未必取得成效,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影响,“出版社要靠产品实力说话”。
第二,出版社设专架和书店按类别陈列仍未能很好解决。在上海新华,除了阶段性的主题图书推广活动(如学汛销售高峰期的教辅专题集中陈列)以外,一般没有向出版社出售专架或区域。上海新华部分门市经营管理人员反映,以出版社为单位的集中陈列,对门市分类布局将产生影响,实际销售中并不一定带来积极效果。读者选购图书大都按类别找寻,不太在乎出版社是不是以专架形式呈现;而一些出版社又希望在书城展示其形象,这就是矛盾。他们认为,如果出版社图书种类相对集中,效果会好一些。但如果将不同类别的图书生硬放在同一个书架上,不便于读者购买。这种情况下,按图书分类更适合;而阶段性的宣传推广,如以显著位置的专架、码垛等形式辅以招贴进行重点推介宣传,效果不错。
第三,增加了书店管理难度。有些书商借鉴超市促销员的方式,派人进驻卖场对新书作专门的解释和导购,书城表示理解,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推荐的图书也许并不是最适合读者的产品;促销员对整体业务不熟悉,其他社的图书不推荐,易形成不正当竞争;从书店管理规范和员工队伍建设及成长角度来看,也会存在许多问题。书城短期看似赚钱,降低了员工成本,但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强势渠道和品牌产品博弈
业内人士认为,今后书店对出版社营销、货架等收费情况不会扩大。目前很多收费都是由出版商自己提出的,从卖场的角度还没有上升到能够强势提出。数年前,曾有几家书店欲收取供货商上架费,引起普遍反感,最终以店方放弃收场。出版社对其抵触,关键是这几家书店的销售并未获得社方的满意。行业不规范,品牌产品缺乏,卖场只好以利润率选择供应商,但尚欠缺多收费的“底气”,所收费用与出版商的利润相比,还相差甚远。而一些出版商提出收费的理由,很多竟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收费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等于提升门槛。合理收取费用出版社能接受,特别是对于拥有品牌产品的出版社来说。对比家电和超市等行业,书店的收费项目其实还比较少。家电单品的价位较高,利润也比较可观,但行业洗牌已经过去,有效能产生价值的供应商减少。相比书业,家电业流通渠道强势,运营成本高,供货商为了能够充分流通,卖场收费门槛就出现了。书业恰恰相反——目前书业有效流通渠道很多,但知名品种少,图书流通渠道数量达到了出版商的倍数,即存在N个国美和苏宁,但坪效不可同日而语。店社应一同向家电企业学习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行业整合初期,适当的交费能抢占先机。待行业整合规范后,由于产品过硬、自身的强势成就了利润,反而会弱化收费,有些费用可能不再存在。未来书业将出现流通渠道依赖知名产品,进而选择知名产品,强强联合获得共赢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