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传媒周报/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术期刊竞相投入品牌培育
  ■商报记者 刘东杰

  品牌经营是专业学术期刊经营的高级阶段,期刊品牌是专业学术期刊发展的无形资产及核心竞争力。专业学术期刊的品牌培育也是本次《中国品牌期刊报告》经验交流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袁桂清对期刊品牌培育方法与评价方法有自己系统的研究,他将科技期刊品牌厘定为“能够全面反映本领域最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水平,引导科学活动,有较强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被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广泛认知、美誉、崇尚、推崇、信赖和跟踪的学科旗帜性领衔期刊”。

  袁桂清指出,成熟的期刊品牌拥有读者、作者、编者、广告客户等全方位的溢价性,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记,并能形成偏爱和追随与拥有心理。科技期刊品牌具有良好的营销价值,订阅著名品牌科技期刊和在品牌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社会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象征和学术人生的追求。美国的《Science》杂志经济总收入中,广告占50%,发行占37.5%,期刊品牌经营收入占12.5%。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广告收入占总收入19%,而品牌延伸收入占总收入的31.5%(含单行本销售),仅次于广告收入。

  科技期刊品牌是学术质量、期刊特色、期刊权威性、期刊影响力、期刊服务、期刊文化、期刊历史等诸多因素凝聚和积累的结果,期刊品牌主要由权威度、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认知度、认可度、忠诚度等要素构成。而科技期刊的品牌培育方法主要遵循民族化、个性化、协调性、社会化、规范化原则,以求达到品牌形象、标志系统。品牌信誉、形象稳定性等方面的品牌塑造。在完善的期刊形象识别系统前提下,期刊品牌的维护和经营通过资源整合及深度营销,可以产生各种良好效应。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创建于1988年,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期刊出版机构,是目前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学术期刊杂志社,期刊数量125种,形成了“中华”、“中国”、“国际”三个医学系列期刊群,基本涵盖了我国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与作者的需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人员不定期前往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大刊名刊进行培训,并组团参加国际期刊大会、国际图联大会、法兰克福书展等,适时邀请国外知名刊物总编辑等来华讲学。《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存取(OA)形式实现全文上网。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当今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中华医学会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独家期刊数据库数字化网络信息传播合作,推动了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转型,提高了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目前,期刊群中近60%杂志建立了门户网站,自主研发的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满足了作者网上投稿、编辑和审稿人网上审稿、修稿、发排等数字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进行了结构化排版的调研。除此之外,杂志社还完成了系列杂志的“广告管理系统”、“发行管理系统”和期刊“在线订阅与支付平台”的建设,另有多种手机杂志开始尝试手机出版的形式。通过对网络出版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初步实现了各系列杂志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关负责人王鹏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模式历经单向性传播(纸刊)到多向性传播(电子刊),正全面向互动性传播(网刊)过渡。数字出版带来了海量资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期刊的数字化使得过刊的长尾效应得以体现,文献的生命周期被延长。同时以检索为主的文献获取方式,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大幅扩展了读者群。数字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刊物的表现形式和交互方式,富媒体出版渐成新趋势。

  在WEB2.0时代,社交网络的价值不断凸显,博客、微博、SNS、维基百科,社交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小,却让刊物传播得更广,以博客为例,《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的学者罗兰·基希纳认为,博客中充斥着丰富的一手资料,有很多“故事背后的故事”。粗略统计,国内有5万篇博客被各类学术文献所引用。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面向刊物的技术能力大大增强,而数字化背景下刊物的办刊举措也大大丰富。新媒体的确给期刊业带来了很多变化,传媒去中心化、受众碎片化,这是媒介进化的必然趋势,但并非对传统媒介的替代而是丰富。纸介质期刊与网络期刊有望共同发展。

  《社会》杂志是1979年大陆恢复社会学学科之后创办的第一份社会学专业期刊,2004年由普及性和学术性结合,同时面向学者和大众读者的月刊转为纯社会学专业学术双月刊,成立完全由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编委会,经费改由学校财政和社会学学科支持,取消广告和赞助。《社会》在新办刊模式的探索中,以“问题取向”作为选稿标准,研究中国社会改革的真问题。关注与中国社会改革有关的重大问题和社会学前沿性的热点问题,通过组织专题栏目、专家笔谈的方式提出新的学术论题,引领社会学学科发展。从2005年期,《社会》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审稿制度,实行双向匿名审稿,现在匿审专家队伍已达200人规模,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著名专家学者。

  杂志依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遴选中青年学者组成工作编委会,建立非常严格的用稿程序,清除可能出现的疏忽、主观甚至关系稿及学术腐败。经过多年努力,《社会》杂志的办刊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复合影响因子2.391,在全国7650种学术期刊中排名95位,在全国52种社会学、人口学和统计学学术期刊中名列第4位。《社会》现为CSSCI源刊、ProQuest源刊、EBSCO host源刊。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及与其同时创办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2007年双双通过SCI评估,实现了中国大学学报在SCI-E数据库收录的零突破,2010年从A辑中划出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C辑:计算机与电子》同年即通过严格评估被SCI-E收录,三刊已成为高校学报走向国际的先行者。该刊社执行总编张月红认为,《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在办刊中的突破在于,首先,接轨国际走专业化道路,快速提升期刊品质和国际声誉。正是在专业化基础上,通过对期刊品质的精心打造,《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影响快速提升,成为国内创刊最短时间内分别被Ei Compendex,Medline,SCI-E,INSPEC,JST,CA等29家国际权威检索库评估收录的大学学报。其次,注重质量,用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信服学术界与期刊界。严格的同行评审不仅把住了质量,也让大批作者从评议中受益匪浅,提高了对论文撰写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英文写作规范性的认识和水平。第三,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浙大学报为国际杜绝学术不端“Cross Check”项目首家中国会员,积极抵制学术不端,使刊物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世界出版·自助出版专题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资讯超市
   第06版:大众出版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教育出版/书人书事
   第09版:中国馆配
   第10版:中国馆配/调查
   第11版:中国馆配/数据
   第12版:中国馆配/专栏·观点
   第13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14版:中国传媒周报/综合
   第15版:中国传媒周报/国际
   第16版:中国传媒周报/市场
淘宝阅读地图:传递阅读正能量
第9届金龙奖颁奖盛典举行
学术期刊竞相投入品牌培育
第二届中国微创新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品牌期刊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传媒周报/综合14学术期刊竞相投入品牌培育 2012-10-12 2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