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曾是中国最红的女作家,但她的一生大起大落,荣辱相伴。萧军曾对毛泽东说,丁玲是“代表这个世纪的女人上十字架受难的人”。李向东、王增如夫妇合著的《丁玲传》从诸多新史料着手,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丁玲。
■受访人:王增如 李向东(作家)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记者)
作家
李向东、王增如
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办〈中国〉》等著作。王增如1982年到丁玲身边工作,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
丁玲与沈从文为何反目?周扬为何一直不向丁玲道歉?毛泽东对丁玲为何从亲密到疏远?上述种种疑问,在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与丈夫李向东合作完成的《丁玲传》一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由于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丁玲,该书作者掌握了很多其他人难以得到的史料,比如丁玲自1979年开始的录音。两位作者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者陈漱渝羡慕不已 :“这些材料,我们都搞不到”。
关于红色才女丁玲,很多人还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她在蒙冤多年平反之后,不反思、不申诉?在该书的两位作者看来,这样说的人,是没能用丁玲的逻辑去看丁玲。“我觉得他们不理解丁玲的宽广胸怀。她是一个眼界很宽广的人,不是就看着自己个人的遭遇。”
丁玲在感情上是很严肃的
张中江:有专家表示,这本《丁玲传》的新史料很多他们都没见过。想请问主要有哪些新史料?
李向东:这些材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她跟骆宾基的谈话,谈她跟冯雪峰、胡也频三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包括冯雪峰给丁玲的信,单篇文章发过,没收到过书里。录音里有一个是丁玲自己谈初到陕北整个那一段。窑洞中开欢迎会的场景,毛泽东怎么样,周恩来怎么样。好多人都写过,但这个是丁玲自己讲的,是最权威的。这个是真正的第一次发表。还包括丁玲上前线的过程,带着什么人。另外她跟彭德怀、任弼时在前线的关系。彭德怀还要给她一双毛袜子,她没要。包括她在七贤庄走的时候,牙科医生送她衣服什么的,送她毛裤。这些都是新的。
张中江:书里也写到,丁玲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的时候,“以19岁少女的情愫与敏感,回味当年三人之间难以言清的微妙关系”。她一生的感情也很丰富,曾经有过同时喜欢两个人的情况。作为新女性,她对于男女情爱、婚姻的看法是怎样的?
李向东:我觉得丁玲在感情上是很严肃的。你看到她离开家乡要去上海时,她妈就说了一句话,“要守身如玉”。所以尽管她跟好多男人都有感情上的纠葛,但是她是很严肃的,很注重操守的。她自己讲,她跟胡也频同居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发生性关系。那个年代确实有这样的人,杨没累和朱谦之同居六年仍如朋友一般。
张中江:关于沈从文,我想问的是,事实上很多曾经批判过丁玲的人,她后来都谅解了。对这位早年老友,为何一直没有和解?
王增如:她后来其实是谅解了。有人写了挺长的批判沈从文的文章,丁玲说别发了,他也吃了不少苦。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其实还是朋友关系,虽然没有来往。比如沈从文,虽然对丁玲很不满,但是他始终不愿意公开出来说。当然不是说坐一块握手言和。因为他们本来就从思想、观点上(有分歧)。丁老晚年也说过,她对沈从文的写作不太认可。她不认可他的趣味性。
要以“丁玲的逻辑”来看丁玲
张中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很重要的作品。也是因为这本书,周扬和丁玲交恶。您书里也写到,周扬后来跟很多人道过歉,唯独没有向丁玲道歉,甚至丁玲主动去探望,他也没有道歉。为什么呢?
王增如:历史上很多时候细节可能就是小小的错过。周扬也上丁玲家去过,如果丁玲在,很可能就说了那一句。其实刘白羽道歉,一进门拱拱手说“我是来请罪来了”,丁玲就不让他再往下说了。
张中江:如果刘白羽那天正好生病没去,这个道歉也就没了?
王增如:对,可能也就没了。包括丁玲去看周扬,如果那天他说这么一句,也就道歉了。反正依我看丁玲和周扬真不像外界炒得那样水火不容。
张中江:提到丁玲,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她平反之后,对当时文艺创作的一些看法,也包括支持“清除精神污染”等。
李向东:这就像贺桂梅讲的,要以“丁玲的逻辑”来看丁玲。不是说受苦之后只有忏悔、只有控诉、只有发泄才是合理的,才是反思。丁玲不是这样的人。
王增如:她是一个眼界很宽广的人,不是说我就看着我个人的遭遇。那些人老爱盯着问,你受了那么多年的苦,你为什么不说你的苦。我觉得他们不理解丁玲的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