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创投!创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专访当当自有图书负责人张巍时,他频繁挂在嘴边的词。采访中,张巍表示他们无意争抢出版社的生意,而是给有理想的出版人提供创业机会,挖掘市场增量。关于这门生意,一切都可以谈,而最理想的状况便是当当只给出版人提供资金,其余事情一概不参与。
不是颠覆出版 而是挖掘增量
当当助理总裁、创投基金合伙人张巍并不认为当当自有图书是对传统出版的颠覆,而是在这个创意、风投满天飞的时代,当当依靠自身的资金和渠道资源,给有志的出版人提供创业机会。“我们在招募帖中寻找的出版人,并不是要他们来做当当的员工,而是创业和投资的关系,这与完全脱胎当当内部或完全反映当当意志的图书公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这与亚马逊在美国不带图书代理商玩,且与出版商正面竞争做出版的方式有所区别。如果亚马逊在美国掀起的是“出版革命”,当当在中国的做法则“简单粗暴”了不少:当当和出版人合作成立工作室/策划公司,当当出全资(占股75%),出版人以人力资源入股(占股25%),双方按照图书销售利润分成。在这个过程中,当当最大程度保证工作室/策划公司的独立性,除了投资和必要考核外,对于选题、营销、发行、人事等将不主动参与。“只有工作室/策划公司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我们才会提供一些收费的针对性服务。”
“对整个出版业而言,当当做自有图书,是增加了市场机会,而不是说要抢谁的饭碗。”张巍认为,当当虽然新搭了戏台子,但这同样离不开与出版社的合作。“我们不干预工作室/策划公司的经营行为,他们跟出版社合作完全自由,渠道搭建上同样享有相应自由。”
创投不限门类、不限地域,以致具体形式和细节都可谈,譬如出版人若愿投入部分资金,最大占股比例可达到49%。借此,当当期望可以让更多图书,尤其是那些被出版社和市场所忽视、认知不够的图书拥有翻身的机会。“一旦这些图书成为当当自有图书,我们自然会给它们匹配相关资源。”理论上来说,凭借当当现在的渠道影响力和市场占有规模,这些书确实将有更好的机会改变命运、脱颖而出。
不拘一格做孵化器
可以看出,当当扶持的工作室/策划公司,与如今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民营策划公司并无两异。采访中,张巍一直明确表达要淡化当当留在这些工作室/策划公司身上的痕迹:这些工作室/策划公司的名字不用带当当字样,做的书不一定非得有当当的图标,给不同渠道的折扣同样可以商量。
当当在竭力避免与传统出版商、渠道商发生正面冲突。对于这些工作室/策划公司可能造成对市场上热门作品和作者的抢夺,张巍坦承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现有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我们想尽力照顾到每一方,但确实不太现实。”
不过,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而言,当当做自有图书并没有值得特别苛责之处。当当从图书起家,走到今天,通过自身力量给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
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时间来被各方所理解、消化。民营书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从诞生之初的“偷偷摸摸”到如今与国有书业几乎“平起平坐”,同样经历了一个冲击原有利益格局到和平共处,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虽然创投肯定对利益有明确要求,张巍表示他们并不贪大求快,所有工作室/策划公司都会有至少半年的辅导期,大的计划是在未来2~3年逐渐建立当当自有图书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
以自有图书布局阅读全生态
实质上,业界一直对当当是否会涉足上游颇为关注,但当当此前对外口径始终相当谨慎,而这次终于宣布启动,缘由何在?
我们看到,出版业发展至今的不同发展阶段,每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今,出版业在网络、资本、创意、新媒体推动下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却始终强烈。尤其是代表未来的90后、00后阅读群体,阅读习惯和阅读载体的巨大转变,让传统阅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出版业而言,这是一次新的爆发机会。于是,当当此时高调介入便有道理可循了,以资金、渠道和大数据优势来释放那些被束缚住手脚的出版社和民营策划公司里的出版人的创造力,经他们的手来满足更多元的阅读需求。
时下,最主流的出版形式仍是纸质出版,哪怕数字出版火爆发展,但纸质出版同样是衡量数字出版内容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很多数字出版内容做全媒体开发时都要以纸书形式检验成色)。而当当继2015年起大力推进数字阅读业务后,如今再做自有图书,总算为其一直念叨的阅读生态圈搭建起了完善的上游内容生产体系。张巍透露,除了现有的线上渠道,当当正在推进线下渠道的布局,未来将做一些O2O的事情,进一步完善这个生态圈。
当然,在更大的意义上,以当当为代表的图书电商很好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情,而此次做自有图书,同样具备这个意义。在张巍看来,只有整个阅读消费内容产业繁荣了,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的当当才能得到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