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6月23日在京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时讲话,强调要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刘云山指出,深入实施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要联系新的实际,继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引导干部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刘云山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抓紧解决学科建设、学术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评价标准问题,努力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要切实抓好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加大对青年理论人才扶持力度,加强对优秀成果宣传推介,把工程工作同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结合起来,使工程成为凝聚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
●文化部明确“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六项任务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日前举行的 “十三五”规划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 “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六任务:一是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以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五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更加完备的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
●杨振武:给对外文化传播支三招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七一”前夕在《人民日报》撰文《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针对“让世界读懂中国”问题给出了三招:第一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融通中外,一方面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使其对接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第二招:打造融通世界的故事载体。当前,国际舆论话语更多地采用经济、文化、娱乐类“软话题”,日益呈现“夹带式”政治传播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对外传播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多用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故事,真情而巧妙地诉说中国价值。第三招:打造融通文化的人格化符号。一个有说服力的人物比任何概念口号都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英国外交官就曾说,英国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