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这是学术界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而作为哲学家的赵汀阳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谈论“何为中国”,试图建构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文本”的研究方式去理解中国,《惠此中国》便应运而生。该书试图对中国的历史性给出一个哲学解释,并以哲学的方法论去思考何为中国,涉及众多相关知识,如思想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古文献、民族学等诸多问题。不仅如此,赵汀阳还在该书中提出“漩涡模式”等颇具独创性的见解,以此来发现中国存在的精神依据。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著有《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等。
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国
□作为本年度的第二部作品,《惠此中国》近日与读者见面了,是什么让您如此勤奋和多产?
■算不上多产。这两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具有相关性,都是在2013~2015年期间写作的,部分内容在2015年陆续发表在几个学术刊物上,经过修订,增补了若干晚近的新材料,到2016年才以专著形式出版。
□作为哲学家,近些年,您的思考方式很“中国”,从而出版一些以中国为主体的作品,如《天下体系》《天下的当代性》,以及新作《惠此中国》,在世界上开辟了一条中国思想的道路,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哲学话语权。从哲学角度说中国,与从政治、经济角度说中国有何不同?带来了什么?
■按照古希腊哲学的思路,哲学要研究那些永恒不变的存在;按照古代中国哲学的思路,形而上之思(今天称为哲学)要研究无穷变易之道。虽然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将思想指向永存的问题,或者说永远在场的问题。以哲学方法研究中国,自然就是试图在中国的存在方式和思想资源中发现永远在场的问题,也就是与道同在的永存问题。
中国漩涡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向心吸引力
□近些年您提出的一些见解颇具独创性。您提出了“中国”这个神性的概念,该概念的逻辑是什么,请您说明一下。
■这是在中国思想意义上的“神性”概念。中国思想以天为本,凡是达到“配天”的存在就是神性的存在,顺天之道,承天之命,成天之意的存在便是神性的存在。比如说,“天”意味着万物一体,那么“天下”就必须是万民一家,这其中有一种配天的对应关系,因此,天下就具有类似于天的品质,这就是神性。同样,古代中国试图成为一个内含天下理念的国家,也就具有天下的神性。显然,这种神性与一神教所理解的神性不尽相同,但也有些相通之处。
□而在新作《惠此中国》中您又提出了“旋涡模式”,什么是中国旋涡?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2015年发表于《江海学刊》的长文初步分析了中国旋涡模式,有幸得到一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支持。需要说明的是,我提出的中国旋涡模式并不是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而仅仅是解释了商周至清朝这个长时段的历史性。在此之前,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朝长达约2500年的历史应该属于“满天星斗”模式,这是苏秉琦先生的知名论点。“旋涡模式”是紧接着“满天星斗模式”的中国历史运动方式,但终结于清末,而后中国就进入了世界的现代游戏,即主权国家的竞争体系,直到如今。
形成旋涡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向心吸引力的形成,而古代中国的向心吸引力根本在于中原创造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可以普遍共享的、人人可以分享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尺度是天下,因此能够容纳一切人,而基于象形的汉字超越了任何地方语音而具有普遍通用性,因此成为天下精神世界的通用文字。中国旋涡的故事很长,细节复杂,在这里无法叙述,还是请看书中的叙事才好。
重新解构历史
发现中国存在的精神依据
□既然旋涡是古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什么中国需要重构它的历史性?
■对中国历史性的重新理解是为了发现中国存在的精神依据。
□而今现代中国早已进入另一种格式的现代博弈,旋涡是否适合现代中国的发展?
■在什么游戏中生存就必须按照这个游戏的博弈方式去生存。现代中国接受了现代世界的博弈游戏,当然就以现代主权国家的行为方式去行动,这与其它国家别无二致。中国旋涡的历史性是一种遗产,它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是中国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