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社要确立学术出版未来坐标
  ■曹 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总经理)

  近些年大学出版增速稳健,新书品种增长较快,但产能过剩、库存压力过大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在“互联网+”的今天,一些出版社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限于全媒体出版平台,许多出版社的在线课程、网上教学平台、知识服务体系、数字资源库等都已建设起来。但除少数大学社外,多数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在当前“互联网+”形势下,大学社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基本职能,对照国际一流出版标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未来学术出版体系中确立自己的发展坐标。

  对标国际一流学术出版标准。诸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等许多国际知名一流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和市场营销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先进经验,大学社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企业运作优势和改革发展定位,选择和对标国际一流学术出版标准,在发展战略、数字化转型、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组织效能、社会效益导向、坚守使命等方面学习和引进经验,构建突显自身出版特色和专业追求的学术出版体系。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结合学术出版规范建设、营销创新、选题结构调整等发展需求,大学社必须加快培养具有优势专业基础、国际化视野、通晓学术出版规则、熟悉学术市场需求,善于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编辑出版知识,能胜任跨界融合、创新转型的高端编辑出版人才。

  加强中国问题研究成果出版。建立中国学术出版品牌,必须讲好“中国学术故事”。大学社要紧紧抓住中国问题日益成为世界问题的国际研究趋势,围绕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和学术发展中备受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国际通行的学术出版范式和营销模式开发高端原创选题,加强中国问题研究成果的出版与推广,努力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全球影响力。并以此推动母体大学的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不断增强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国际学术竞争力。

  确立学术出版体系未来坐标。大学社应当通过研究制订学术著作、专业教材选题的出版规划,着力构筑支撑适应国际学术环境、符合母体大学发展的学术成果出版体系,力争在国际学术出版坐标系中找到合适位置。尤其要以一部分优势学科高水平系列学术著作的出版,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抢占国际学术出版话语权。

  建设海外出版营销基地。大学社应进一步加大出版“走出去”的力度,主动融入国际学术出版体系,选择性地搭建海外出版营销基地,并充分发挥其推介中国学术出版范式和营销模式的“窗口”展示和传播交流功能。既能实现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出版,又能推动海外学术成果的本地化出版,真正实现传播中国价值、引领学术潮流的目的。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实践。大学社必须强化市场导向,对接需求,突出特色,进一步发挥主动性、自觉性,从供给侧发力,以供给思维创新出版管理与运行的体制机制,整合优质出版资源,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构建内外协同、具有自适应供需对接和多元融合的专业化出版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实行任务聘期制、项目流动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推行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客户(含供应商、经销商、读者等)评议与市场反馈相结合,出版质量与社会影响(含各类获奖)、市场销售实绩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江苏书展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大众出版
   第08版:产业观察
   第09版:中版好书榜
   第10版:行情报告
   第11版:精品推介
   第12版:传媒中国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夏季特刊
   第15版:夏季特刊
   第16版:夏季特刊
百科社发力原创科普 出版发行《我有一只霸王龙》100万册
从两侧报道看出版业落实去产能之必要
提升编辑能力水准 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
大学社要确立学术出版未来坐标
中国图书商报产业观察08大学社要确立学术出版未来坐标 2016-07-15 2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