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对中国古城镇的传统特色、保护与发展有着系统的研究,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在第六届江苏书展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见到了阮仪三。阮仪三就京杭大运河及运河沿线古城镇保护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古城镇保护并不是将传统建筑“供”起来,而是要合理利用它们。
“传统建筑讲究文化涵养,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阮仪三举例说,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其卯榫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例如,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的昭化古镇,由于古镇传统民居都得到了全面修缮以及传统木构建筑的良好抗震性能,能抵御地震时的震动,在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昭化古镇为居民提供了最大庇护。再如,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还是江南水乡,古城镇建筑都配有天井,阮仪三说这是“阖家团结”的寓意和象征。留住传统的乡村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
记者了解到,2006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首个历史文化遗产调查项目锁定京杭运河沿线的历史城镇。通过对江苏段和山东段京杭大运河的调研,阮仪三提出四点思考。
第一,大运河依然健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依然存在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江苏段,大运河里装载粮食、煤炭以及黄沙、水泥、石子等笨重的散杂件的船队浩浩荡荡。一个船队十几艘载装上万顿货物,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缓解陆路上运输的交通压力。大运河江苏段依然是运输的大动脉,如苏州、扬州运河水上运量占整个城市运输总量的50%,在江苏宿迁大运河每年运载1亿吨货物。此外,大运河还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枢纽和血脉,是苏北大平原的重要防汛渠道,防涝排水,又是苏北灌溉总渠,灌溉着万千顷良田。
第二,大运河沿线遗存已经不多,要形成正确的保护理念。阮仪三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已经很少,有的曾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避免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造成更大的损失。”调研显示,大运河沿线,有的城市开始重视把一些城镇和古镇引入保护对象,而有些城镇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保护要特别加强对运河古镇价值的认识和特色的宣传。其中,许多地方官员对本地文化深有感情,许多本地的专家和干部也颇有研究,熟悉本地遗存情况,他们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有人一谈到保护就以为要重新开凿运河,要重建漕运衙门等,破坏了运河的文化价值,因此,需要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三,运河遗产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化进程给大运河历史城镇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阮仪三表示,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保护好历史环境,关系到城镇建设形象的展示、文化建设的品位提升、经济建设和转型的问题。运河遗存是这些镇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如微山湖上四面环水、古街古意盎然的山东济宁南阳古镇与微山县仲浅村是孔子十哲之一子路后裔仲家聚居地,留有珍贵遗迹和历史景观,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全可以成为微山湖旅游的耀眼明星。“要从城镇发展战略上来全面研究筹划,不能单纯看作是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事。”阮仪三说。
这些历史城镇的许多历史建筑和遗存大多缺乏资金,年久失修,有的濒临消失。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新建了许多仿古建筑,有的造型拙劣,有的不懂正确地保护、修缮的方法,还有的单纯发展所谓的旅游,损毁了历史遗存。“我们发现台儿庄古城尚留存原生的河岸和历史街道,还有纤夫村也是原样草房,我领衔做了保护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原样修复后,这里有康熙宴饮处、乾隆下榻处,有天妃宫、漕运衙署,湖水漪漾,古街依存。”
第四,运河遗产保护研究要多学科协作交流。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有着跨省市的复杂的研究课题,并且运河文化的发展演绎,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通过申遗已经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科学的、可操作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队伍。阮仪三表示,目前仍期望各地区、各研究团体组织之间有效地合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护研究管理体系,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保存、展示、利用、开发,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共享研究成果、统筹解决出现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