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有关学术数据库提供商中国知网涨价,包括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用不起知网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有律师质疑知网涉嫌垄断,触碰《反垄断法》高压线。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边是知网成为高校学子“论文写作刚需”,一边却是知网近年来价格连续大幅增长。越来越广泛的免费获取学术资源的社会需求,与越来越高的商业数据库使用费之间的矛盾趋深。
说起知网,写过论文的恐怕不陌生,应该通过它检索、阅读、下载过中外学术文献、论文等资源。“无知网不论文”“我们不生产论文,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之类的调侃流行,就证明了知网是论文写作的“刚需”。知网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来自其购买了版权的期刊,不向文章作者支付费用;其余部分则直接来自原作者,向作者支付较低稿费。这类学术论文数据库,一方面让更多人得以共享、传播了自己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知网本身又成为学术论文资源的垄断者,把学术变成纯粹的商品,通过连年涨价,从中牟取暴利。这其实是对知识、对学术的无形践踏。
知网的使用费到底涨了多少?有媒体调查发现,2014年知网对云南大学图书馆的报价从原来的40万涨到70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2013年在知网的花费为150万元,2014年为179.99万元,2015年为215 .99万元。有人计算过,知网涨价的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且所报价格均是“死数”,没有谈判余地。涨价涨到连堂堂北京大学图书馆都表示“买不起”“用不起”的地步,更不要说众多其他高校。如此坐地涨价,致使知网建立的初衷——共享、传播学术成果,受到不小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如此有偿服务,是在追求高额利润基础上,贩卖他人通过辛苦研究获得的学术成果,这恐怕是不厚道的。
事实上,像知网这样的学术数据库,理应微利经营。一则,它汇聚的学术成果并不是自己生产的,它只是公共知识的搬运集散地,没有理由将那些公共资源拿来攫取暴利,象征性收点“中介费”就足够了。二则,虽然它要向期刊采购一些学术论文,向论文作者支付一定稿费;但是,也有海量论文资源是作者无偿共享的,或散落于各个媒介中被它们抓取后无偿使用的,有偿采购与无偿使用两相抵消,成本又会高到哪里去?三则,我国那么多大学,一个几十万,知网的收入着实可观,而一个数据库网站的运营维护应该花不了多少钱。何况学术研究本是为了公共利益?
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知网还带有极强的垄断性——它不仅是国内知名度与论文载量均排在前列的中文数据库,还被有关部门批准为我国唯一的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正因带有唯一性,就限制了用户选择使用其他数据库的自由,知网也就有了利用垄断地位肆意涨价的底气。正如一专家所说,它一边搞着垄断,一边还要搞市场化牟利,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会受到干预的。期待有关部门能对知网的任性涨价予以干预。
从知网说开去,睽诸全球最大的两个图书馆资源供应商——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公司,它们也存在垄断性涨价现象。如爱思唯尔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的出版商。今年,曾以低价杀入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市场的爱思唯尔宣布旗下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是至今4次调价中最高的一次”。于是,捉襟见肘的经费相较于昂贵的订阅价格,使许多高校即将面临学术断粮。中国知网的涨价风,恐怕也是由外国知识垄断寡头带起来的。
长远来看,不管是中国知网,还是国际数字出版商,凭借垄断地位涨价的行为终将受到制约。有关部门扶植其他的数字出版商,引入其他竞争者,避免某些数字出版商一家独大,或者建立一个真正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知识空间,确保知识共享不被资本垄断,学术资源能在一个公共空间生产和自由流通,让公众开放获取,将是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