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郭玉婷介绍,从前期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当前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对于“如何上科学课”还普遍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存在淡化科学教育的倾向,或者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如盲目建立科学室,用各种各样昂贵的科学材料来替代真正的科学教育,而对于如何把科学探究材料与科学课程融合,缺乏一定的把握。
2009年起,接力社陆续引进出版了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的经典儿童科学图画书“第一次发现”,整个系列共100多个品种,累计发行量近6000万册。该系列科学图画书不仅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幼儿教育专家和教师们的青睐,不少幼儿教师希望能把“第一次发现”科学图画书这套书引入到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中。
接力社在经过市场调研和初步研究后认识到,“第一次发现”图画书虽然秉承了法国先进的幼儿科学教育理念,但把它引进中国的教育领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本土化工作,把它转化为既具有国际前瞻性,又适合中国国情;既能提供严谨、正确的幼儿科学教育理念指导,又能提供系统化、可操作的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
从2012年开始,接力社牵头组建了一支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俊为首席专家,高校教师、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及北京、南京等地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历时3年多,团队进行了市场调研、搭建课程结构、筛选课程主题、设计教学方案等工作,并在北京、南京两地的研发基地园所进行了逐一的实验验证,期间根据实验和市场的反馈情况,对“第一次发现”丛书的内容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由最初设想的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补充资源,调整为开发研制一套完整的幼儿园科学课程方案及配套的课程资源。2015年,“第一次发现·主题式科学探究”课程资源研制出版。课题组在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等多个省市和地区约60多家园所开展了针对新研制课程资源的课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为实验园所举办了多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培训教研活动,包括理论培训、经验分享、示范观摩、区域指导等。
通过对原有成果进行验证、修订、丰富和发展,接力社希望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包括河南省、海南省、山东省等在内的幼儿园所,并将课程资源拓展至更多的印刷出版物、学教具、电子出版物、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课程指导与服务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包含产品内容研发、新媒体推广、教育培训与服务等多项综合、立体化的内容。(林 致)
▶▶▶链接:研制幼儿园科学课程方案
在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中,科学一直是教师们感到最困难的内容之一。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本身科学素养不足,更重要的是广大幼儿园教师对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学科的线索(即科学教育的目标取向、内容体系和方法途径)缺乏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课程采用综合或主题的模式,但学科与主题的关系是什么?是否还应在主题下保留学科的位置呢?
在深入调研后,接力出版社从出版的“第一次发现”100多个品种的科学图画书中,筛选出了能够形成主题线索和核心概念的24本科学胶片书,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以“第一次发现”科学胶片书作为基础性的阅读材料,并从书中的主题延伸出围绕主题的、相应的科学操作材料,为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要,还设计了相应的科学探究学具。由此,研发完成了一整套阅读、实验、操作、记录等相结合的完整的幼儿科学探究资源。
2015年,“第一次发现·主题式科学探究”课程资源研制出版。资源以“第一次发现”科学胶片书为特色阅读材料,遵循“以探究为中心”的幼儿科学教育理念,遵循《指南》对幼儿科学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设定与要求。提倡科学图画书阅读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法,以贴近我国3~6岁幼儿学习规律和生活经验的“核心科学概念”为基点,并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学期设置,结合季节和地域等特点,分为小、中、大班春秋两季6个阶段、24个科学探究主题、96个围绕主题开展的典型科学教育活动。课程资源分为幼儿资源和教师资源。幼儿资源包括科学胶片书、科学发现档案、科学探究材料、家园共育手册及延伸阅读科学图画书等产品,教师资源包括教师指导用书、教学辅助用书和教具,辅助教学电子产品等。
接力社在已有的“第一次发现·主题式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决定继续研发,通过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十三五”研究课题的研究,尝试为幼儿园科学课程构建及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现代科学观,围绕核心科学概念,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建构科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科学精神。(林 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