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神 首重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精神”,是指一种对工作、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职业精神,它也是编辑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热爱编辑出版事业且甘愿为之奉献。匠人必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并执着坚守。一个人若只是把编辑工作当成谋生手段,那么他编辑出来的图书肯定不会感动读者,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已故著名学者周振甫干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去高校,周振甫说:“中华书局给我一个编审职称,一生足矣。” 我们应继承、弘扬老一辈出版人的文化情怀和对出版的深厚感情,将编辑工作视为毕生追求和奋斗的事业,这是编辑的工匠精神得以彰显和延续的基础。
严谨专注,在精益求精中追求极致和完美。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编辑需要在策划、甄选、编校的过程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李鸿章全集》是安徽教育出版社斥资数百万元,立项启动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在编撰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李氏文稿,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各类文稿的来源及其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例如,对比坊间广为流传的《李鸿章家书》和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李鸿章日记》,发现其中疑点过多,真伪混杂,为求严谨,力邀有关专家多方慎重论证,分别做出了不予收录或作为部分附录收入的处理决定。对于编排、校对等出版各个环节,更是不辞琐细,严格规范。原打算5年时间完成,最终耗时15年才完成这部2800万字的皇皇巨著。也正是这种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李鸿章全集》能够以高质量的成果,奉献于广大读者。
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求变。工匠精神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非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优秀的工匠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吸收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创新创造、推陈出新。当前,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编辑要有创新精神,紧跟数字出版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动态,从选题源头就要思考纸书的产业链延伸。例如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多媒介复合出版”的智慧教辅——“新编基础训练”丛书,其基于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研制移动终端应用程序“e起扫”,利用二维码将视频解题、直播课、作文批改等线上服务与图书内容的深度融合,借力微信、微博等新传播手段的口碑相传达到营销推广的目的,获得了市场认可。
工匠之术 业之担当
工匠之术是指技能方面,专业能力和素质是编辑工匠精神的外在支撑。
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突出的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策划好的选题并非易事。以笔者从事的教辅编辑为例,它需要编辑积极参加全国各省市的教学研讨会,了解教育前沿和教改的方向政策;熟悉各学科的课标与考纲,合理安排图书的整体模块;同时还要搜集产品的反馈意见及评价,明确自有产品的优势和缺陷等等。只有坚持长期扎实的信息收集、整理和深入的思考,才能策划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好选题。
要有过硬的编辑加工能力,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编辑加工能力是衡量编辑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编辑要审查内容的政治性、知识的科学性、文字的规范性、表达的严谨性、资料的真实性,大到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小到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细节都需要编辑推敲琢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令人拍案称奇。这其中离不开以“校对王”白以坦为代表的编辑人员的精耕细作、推敲打磨,这就是典型的手艺,也是编辑匠心的集中体现。
编辑的职责是对作品的完善和再创造,这就要求编辑不能仅满足校改文字,还要在视野见解和专业领域研究方面更广泛和深入,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编辑。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专业判断力和行业影响力不容小觑,他们能够组织、推动、引领出版活动;对作品构架、思想层面、表现技巧等方面提出综合评判,从专业角度对稿件提出可供作者接纳的修改意见。编辑高水平的介入对提高稿件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编辑要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把智慧、经验和创造力融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