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交能力 孩子素养新“刚需”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魏东

  人活在群体中,孩子也不例外,学会与其他人打交道应该是需要养成的一个基本能力。但是现在有个趋势:孩子与其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与电子信息设备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家长对此不加重视,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人机交流”取代不了人际交流

  “副语言” 电子信息设备

  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成为移动互联时代里新一代常见的交流工具。大部分家长出于保护孩子视力和保障孩子学习时间的角度,对此进行约束和限制。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这是时代必然带来的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约束不了,也不应该约束。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德国的一项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德国小学新生中有多动症、易发脾气、学习效果差、协调性低下、依赖性强、孤僻等问题的比率,较移动信息时代之前的孩子明显增加。目前欧美教育界正在探讨“谷歌效应”:搜索引擎让人方便地找到信息的同时,也在让人变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线上交流,只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并非交往的全部。对孩子而言,线下的交往更为重要。“面对面的交往时,除了主要的语言信息,语气、表情、神态、动作、手势等‘副语言’信息对孩子同等重要,对更小的孩子来说,则更为重要”。这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到孩子心里,本身就是一个“人的特质的内化过程”。如果缺少这一关键过程,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非常不利。如果长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孩子就很可能变得自私、冷漠、孤僻、暴躁、认知水平差,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一次座谈会上也提到过:她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发现,有些年轻人沦为罪犯,与自幼的社会化程度严重缺失和与其他人的交流异常缺乏密切相关。这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人际交流沟通不畅,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影响,乃至发生家长不愿看到的事情。

  畅销书作家、家庭教育工作者徐可夫认为,可以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电子信息设备,但是家长务必要严格监管。如果不加以必要的制约,那么它只会沦为孩子的娱乐工具,并不会对孩子之间的交往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家长不要轻易地相信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有效的监管必不可少。

  因此,减少孩子的“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加他们与别人面对面交往的时间,并非逆时代潮流而动,恰是顺应孩子成长规律的明智之举。

  “共情”成“标配” 交流是基础

  基本素质 “共情”能力的培养

  有些家长认为,今后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础大大减少,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而把更多精力都放在对孩子智育的发展上。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高情商沟通力专家邹璐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里,人际之间高质量的交往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和算法为人们解决了大部分事情,人类只需专注一些“高级的事”。按美国著名管理学者丹尼尔·平克的观点,这些 “高级的事”具有如下属性:设计、快乐感、有意义、形象化和对别人的“共情同理”能力。开发新产品,或者为别人提供服务,都离不开这种能力。

  邹璐举了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一个例子。这名高中男生有天放学后很晚没回家,她就下楼找他,后来发现孩子在小区保安室与小区保安相谈甚欢。保安是位中年男子,看到女业主找儿子,就解释说,他们正在交流学习上的经验。回家途中,母亲问儿子,不是一个辈份的两个人都谈了些什么。儿子告诉她,保安叔叔在向他倾诉身为一名父亲的不容易和烦恼。母亲又问儿子是否很喜欢这个话题。儿子答道,他自己其实也很想早早结束这次长谈,但是看到保安叔叔想找人倾诉心中烦恼、寻求安慰的样子后,就生起同情之心,就倾听下去。

  邹璐分析道,儿子此举反映了他心中的善意和对别人理解与关心。按通常看法,这件事耽误了孩子宝贵的时间,他却没得到任何收益。邹璐则认为,这种对别人的爱,一定也会温暖到自己,最终让自己受益。青春期中的男孩,通常会让家长劳心费神,可邹璐的儿子因为早早具备了共情能力,生活中很少与家长产生冲突,也深深知道自己今后的理想与努力方向,从而活得从容。

  在谈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时,邹璐认为,家长自身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会深刻影响到孩子。除此之外,共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大量的与别人交流沟通基础上。家长一定要不断鼓励甚至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人多多交流和沟通。

  孩子不“失能” 家长不“缺位”

  社交能力的养成 家长的作用

  未来社会更看重劳动者的悟性、感性和更高的品德修养。而这些素养很大一部分是在人与人交流中获得的。家长如果今天在孩子发展人际交流能力时“缺位”,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缺席”明天的工作。因此,从现在起,家长就要对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给予高度重视。当然,与任何问题一样,孩子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之路,肯定不会像家长设想得那么平坦。

  上小学后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多了,心智上更加成熟,逐渐开始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会主要出现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变得更加主动,不仅敢于跟陌生人说话,而且会有目的地寻找玩伴,不再像学龄前那样被动地由家长决定。二是在交往方面具有盲目性,容易模仿社会上不良的交往模式。若发展下去,就会让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三是谈论的话题成人化,容易物质攀比。

  徐可夫认为,家长对此不要着急,应该接受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各种不足,多多进行鼓励,并不厌其烦地持续下去。耐心加重复,鼓励和期待,孩子就会朝向好的方向转变,终究会学会与人正确交流。“问题”再多的孩子一样可以变得“优秀”。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很多家长通常会马上进行干预。然而徐可夫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适当放手,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仅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建议。这样,孩子的社交技巧才能提高,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才会增强。从小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是家长尽责的体现。

  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尊重孩子人格,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和孩子成为朋友,利用朋友的身份对孩子施加有效影响。这样远远胜过“恨铁不成钢”的说教式教育。

  对于更大一点(小学五六级以上)的孩子,“案例式”教育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邹璐在上高中的女儿“蓄意”要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前,就给她讲一些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例子,自己却并不马上“跳出来”公布结论,而是让女儿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它对提高孩子的相关能力见效很快。

  孙云晓认为集体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苗头。有远见父母和老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参加面对面的集体活动,如游戏、运动。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集体活动和团队活动。当然,这种集体活动必须是经过精心的、专业的准备,符合孩子的成长心理,并能取得实效的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报道
   第03版:传媒中国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
   第06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书单
   第07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案例示范
   第08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行情报告
   第09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0版:成长教育/书香校园
   第11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第12版:成长教育/教育资源
第12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社交能力 孩子素养新“刚需”
家教问诊系列报道
湖北省妇联系统举办家庭教育工作培训班
国际科普“大咖”带领京城学生开展科学之旅
中国图书商报成长教育/家庭教育11社交能力 孩子素养新“刚需” 2019-11-22 2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