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摆脱不善交际的困扰?
正常情况下,孩子上学之后,会逐渐习惯与同龄人交往,并学会适应社交规则。但是,有的孩子这时会表现出不善交际的倾向。这时候,家长不要过于焦急,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专家问诊
李群锋(群峰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想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包括读懂孩子的社交需求和社交信号、弄清孩子基本社交的表现形式等。
第二,教给孩子一定的社交规则和秩序。比如,尊重他人,学会合作,文明有礼,懂得友爱、谦让,学会承担责任等。
第三,教孩子学会表达,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社交。比如,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懂得回应他人,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懂得说感谢、赞美的话,并且还要懂得拒绝和道歉等。
第四,面对孩子的社交障碍和社交弱势,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出发施教。如,孩子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可能来源于他对未知的不确定,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理解、鼓励孩子等。再如,与人打交道时,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时,孩子害羞是正常的,只有过于害羞才需要家长干预,所以家长切忌给孩子贴“太内向”“不合群”等负面标签。又如,肥胖儿童的社交回避行为,往往源于自卑情结。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与其一味批评孩子,不如先帮助他把体重降下来。
第五,关注外向型孩子社交背后的失当心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外向型孩子都有很强的社交表现欲。然而,他们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时候会突然因为一刹那的不如意而变得沮丧。这种心理落差对他们情绪的影响巨大。按照情绪的“钟摆效应”来说就是:他们感受正面情绪的能力强,同时他们遭受的负面情绪的打击也更大。同时,他们很多人害怕失败,因此家长要帮孩子走出“成就焦虑”。生活中,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对于外向型孩子的社交问题。这里提醒大家,这也是孩子不善交际的一种表现,家长也必须重视起来。
第六,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社交策略。孩子的性格不同,其社交需求和社交感受也不同。因此,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面对内向孤僻的孩子,大人就应该以引导和协助孩子为主,给他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建议,让孩子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面对外向自信的孩子,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取得成就的人,让孩子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教孩子学会倾听,尊重别人发言等。
因此,孩子不善于社交时,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读懂孩子社交障碍和社交弱势的心理信号,然后在社交规则和秩序、社交语言的表达、社交冲突的应对等方面进行强化和引导,这才是面对孩子社交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符合孩子内心感受和社交需求的良好策略。
图书“药方”
《儿童社交心理学》(古吴轩出版社)对儿童社交需求、社交心理和社交障碍等进行了专业且通俗的剖析。该书从心理学出发,分析了孩子社交场合出现问题,如社交恐惧、社交弱势、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社交害羞等心理诱因。同时,它还对每一种社交问题都给出了有效指导和帮助,可操作性强。
难点2
低幼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孩子“不合群”现象明显增加。心理学家普遍把“合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视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果孩子不合群,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孤僻、自私、自卑、易躁和失落等不良性格,严重时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若不及时矫正,长大后很难与人合作共处,融入社会。
专家问诊
珊瑚海(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研究员)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而不合群的孩子在成长中乃至成年后会遇到诸多问题。“合群”问题宜在童年时代加以解决。那么,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呢?
一是多给孩子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父母应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戚朋友家玩,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或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让孩子当小主人,拿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来招待小朋友,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二是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在集体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我照顾。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会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不到锻炼。
三是教授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从本质上说,孩子都是倾向群体的,但是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随着交往日益频繁,孩子间的矛盾冲突迅速增加。因此,父母需要教给孩子正确交往的技巧:让孩子明白良好的品行是成功与人交往的基础。比如与人交往时,教孩子应表现得热情大方、懂得分享、愿意帮助别人等。教孩子初次见面主动与人交往的技巧。比如教学龄前的孩子热情大方地介绍自己并邀请对方一起玩,或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相互拉拉手等。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协商。因为,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需要父母培养孩子的平等、交换、共享等意识,而这种意识必须在学会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四是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当孩子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如转到一所新的幼儿园,或加入到一个集体活动中,父母在现场的话,可以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从中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然后,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建议、回应、赞赏或支持。
下面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不要使用打击孩子的语气,比如“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加入到群体中,他们以后都不和你玩了”。用建设性语言提出批评,比如“下次和对方说话时,你可以面带微笑”。用正面的评价开场,比如“我喜欢你用清晰、淡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看法”。
图书“药方”
《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书相比,侧重以新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深入发掘孩子的内心和情绪,并选取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给父母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和建议。另外,该书的装帧设计以及印刷也非常考究,让读者在翻阅的时候感觉非常放松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