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阅读·选品指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DNA是如何发现的?》吴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69.00元 ISBN:9787302483250
  ■远 山(书评人)

  这本书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完整的科学史书,我第一次发现,科学史也像其他各国各朝代的历史一样,可以有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但同时阅读科学史也与其他历史不同,需要你跟随科学先驱的身影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仔细品味各种知识背景下主人公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细碎的故事、灵感的碰撞,逐渐填补学科空白,构建出如今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书从细节处还原了科学家们从经典遗传学开始到DNA发现的一系列过程,非生物专业的我对DNA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课本讲的孟德尔豌豆,摩尔根果蝇,DNA双螺旋结构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发现,而对其从1866年至今跨越150余年的艰难探索和学科融合成果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孟德尔和摩尔根两位遗传学先驱之后,遗传学融入了化学的思想,米歇尔设计了分离,精制核内物质的方法从而发现了核素。但核素和遗传学的挂钩则要归功于医学微生物学,艾弗利的细菌转化实验提示了人们DNA可能是基础遗传物质,而DNA作为遗传转化因子的具体证据则是物理学家提供的。当我读到这部分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喊出“尤里卡”,由基因稳定性到基因突变再到基因的量子力学模型,感觉就是把很多自己已知的知识突然联系起来然后推导出了未知,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佩服既往科学家的联想力和看问题的全局观。除去对专业知识的描述,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开始时作为物理学研究生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早期的学生,在参加了一场著名的物理学术讨论会后,他开始意识到物理学将在一段时间里提不出有意义的研究,但可用于解释生物学中的一些待解决问题,因此转而研究起了生物学。就像孟德尔遇见了豌豆,摩尔根遇见了果蝇,德尔布吕克的成就是因为遇见了噬菌体,选择了正确的实验研究材料就相当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德尔布吕克像是一个机敏的狩猎者,敏锐地发现了噬菌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DNA片段可进行置换等特点,从而抛弃传统的果蝇研究转而投向噬菌体。德尔布吕克曾告诫年轻科学家“选课题立项不要追风赶时髦”,而他自己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要在科学的空白区努力探索,勇于挑战未知和进行创新,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跟风。

  在DNA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还有“大佬”爱因斯坦对于噬菌体研究的关注,薛定谔写书为分子生物学“站台”,饶毅教授的老师詹裕农和叶公杼夫妇研究的故事等着读者们自己去阅读发现。同时也正是这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联成了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路线图,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非专业的读者我只能是浅薄地了解,但是整个科学史所反映出的研究思路,科学家们本身的研究素养,分析问题的方法、秉持的态度,却值得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思考和学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报道
   第03版:传媒中国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
   第06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书单
   第07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案例示范
   第08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行情报告
   第09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0版:成长教育/书香校园
   第11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第12版:成长教育/教育资源
“全球史思潮”的真正奠基之作
●精彩导读
看李元胜如何用诗意体现行走的张力
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少年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选品指南05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2019-11-22 2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