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拉帕,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但书里有讲方法、会培养孩子的家长。遇见“拉帕”,读懂“拉帕”,让我们更好地陪孩子共同成长。
从他闯入我生命的第一天,我的命运从此改变。那时,我的愿望很简单:健健康康。孩子一天天长大,我的愿望也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加:健康、生活习惯好、性格好、朋友多……不知不觉,孩子上了小学,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可现实总与我的愿望相背离:写作业,有速度没质量,有质量没效率;踢足球,上场后拼抢不积极,拼抢积极没协作;弹钢琴,想学不想练,练琴总应付;玩的时候精力充沛,学习的时候各种理由和借口……就这样,我焦虑了。
我打出了最后一张亲情牌,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希望他能帮我成为一个好妈妈。孩子睡着了,我把信放在了他的枕头边,期待他看到信后无比感动的场面。可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看完信,孩子一点儿反应也没有,没有表情,没有说任何话。那一刻,我断定:这个孩子刀枪不入,我必须严格要求。两个月后,我在收拾他书桌的时候又看到了这封信,不由自主地将信打开,里面竟然多了一张卡片,孩子用笨拙的笔触画了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幸福的样子,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妈妈,我们爱你”。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从此以后,我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由以前的事无巨细变成关注孩子良好品格的塑造。
养育,要送给孩子两条线,一条是底线,一条是上线,两条线之间,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去经历,让他去尝试,同时陪伴在他身边,让他无助时,一回头就能得到坚持下去的力量。
初次看“拉帕”这套书,我被打动了,拉帕就像千千万万成长中的孩子,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伤心,会因为调皮而犯错,会因为失败而沮丧……拉帕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在家人的陪伴、鼓励中不断成长,塑造健全的品格。
看到拉帕,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像拉帕一样,我的孩子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他会害怕地躲在我的身后,希望得到保护;像拉帕一样,会因看到其他朋友开心地游戏,自己无法加入而难过;像拉帕一样,第一次见到一种食物,总是拒绝,不愿品尝;像拉帕一样,碰到困难,也想解决,可是再次失败后就想放弃;像拉帕一样,看到一个小水坑,就跳进去,不停地跳呀跳,溅起水花;像拉帕一样,交给他一个任务,在即将顺利完成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原因状况百出……然而,在这套书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家长。拉帕害怕打针,他的妈妈想出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拉帕扮演小医生,让拉帕了解医生的工作,逐渐克服恐惧的心理;当拉帕抓不到淘气的山羊,还被山羊不断挑衅的时候,奶奶鼓励他,一定能想出好办法;当拉帕费尽心思搭好的帐篷倒塌后,伤心地哭了,妈妈没有说“你不哭”,而是说“别伤心,你可以重新搭起来”,看似两句话差别不大,但我能看出拉帕的家人允许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孩子进行安抚,同时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这套图书的色彩也随着孩子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有惊恐的橙色、温馨的黄色、忧郁的灰色,还有明亮的蓝色,图书中的画面将艺术、知识悄无声息地渗透其中,用色彩表达情绪。
每本书后的互动游戏,让阅读好“玩”,进一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问题不再是问题,解决家长烦恼,助力儿童成长。 故事中高度重复的语言,让互动更有趣。
整套书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别着急!”是呀,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急不得。都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牵着蜗牛去散步”,既然是蜗牛,那我们就陪伴着他,一起欣赏沿途的风景;既然是散步,就让孩子自己学走路。当他遇到风雨、坎坷的时候,我们和他一起面对就好。
遇见“拉帕”,读懂“拉帕”,是一个家长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