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精品精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首诗文,三种情怀
《鸣坚白斋诗存》[清]沈石友著 徐国华点校 王立民校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58.00元
  ○章雨恬

  沈石友是近代著名藏砚大家,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古代文学专家王立民和诗词研究者徐国华首次将沈石友毕生创作的千余首诗歌整理集结为《鸣坚白斋诗存》这部诗集,向当代读者全面展现了沈石友在文艺方面的突出才能。在诗集中,我看到了沈石友身上令人感动的三种情怀。

  一是淡然的闲情逸趣。和大部分古代文人一样,沈石友寄情于山水,喜欢寻访自然。诗集中有一类记游型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沈石友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九日归虞山》和《上巳出西郭》两首。除此之外,诗集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题物诗,而这个“物”又具体指向了“石砚”和“书画”两个方面,在阅读这一类型的诗歌时,我看到了一个品位高洁、淡泊名利的雅士。沈石友本名汝瑾,因为喜好收集砚台,才自号“石友”,而“石友”本身便是砚台的别称,从沈石友的自号上也可看出他对砚台的喜爱之情。在《自题〈品砚图〉》一诗中,沈石友说自己“平生砚癖苦难疗,爱青花石逾黄琮”,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对集砚的热爱。

  二是文人间惺惺相惜的情怀。虽然沈石友生性喜静,但他仍结交了一批知心好友。沈石友的旧识中,吴昌硕与之情谊最为紧密。1882年,24岁的沈石友初见38岁的吴昌硕,因为两人都喜欢金石书画,便缔结下了一段高山流水的情谊。《寄昌硕》《昌硕书墨梅松硃日巨幅,索诗》《昌硕示〈感事诗〉,依韵和之》等都是沈石友写给吴昌硕的诗歌,《寄昌硕》“平生不解相思苦,两夜如何三梦君”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沈石友虽然比吴昌硕小14岁,但是因为家境富裕,沈石友经常接济在当时默默无名的吴昌硕,给予他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支持。他欣赏吴昌硕,不仅是因为吴昌硕出色的书画才能,更是因为看重他为人的忠正。沈石友去世后,吴昌硕大感悲恸,为他的诗歌写下序言,其中提到“今其卒也,人琴之痛,掩卷哀哽,可为流涕者”,虽然斯人已去,但是那种知己之谊永远不会消弭。

  三是家国情怀。虽然沈石友一生从未入仕为官,但是他对国事民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如《听雨》“列强眈虎视,时事益堪哀”表现了沈石友对列强侵华的愤慨;《无端》“一言不合成仇敌,四海何曾似兄弟”批判了清末战事纷繁的时局;《岁除感事》“士偏皆短气,民渐不聊生。白马清流祸,苍鹰酷吏名”揭露了清末酷吏横行、民不聊生的局面。沈石友能够在乱世洪流里不随波逐流,保留如此珍贵的人文视角实属不易,而他能够在国家危难关头,写下这么多针砭时弊的诗作,坚守平民诗人的良心底线更是不易。

  吴昌硕在诗序里写道:“其诗境凡三变,少慕清逸,中趋真挚,晚遂举其悲愤之心”。其实这三种境界对应的也就是这三种情怀,少时不经人事悲欢,有一颗不染尘埃追寻闲情雅趣的赤子心;中年经历世事浮沉,愈加珍惜高山流水的情谊;晚年鬓已星星也,尝遍身世之飘零,看遍家国之沉沦,以一腔悲愤写事态之炎凉。千首诗歌,三种情怀,漫漫书页翻飞如白驹奔腾,恍惚迷离间,似窥见白衣诗人抚砚太息之模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集团产经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出版专题
   第06版:出版专题
   第07版:出版专题
   第08版:精品精荐
   第09版:成长教育周报
   第10版:成长教育/书香校园
   第11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12版:成长教育/教育资源
清代人是如何理财的?
千首诗文,三种情怀
品味“阅读的艺术”
荒诞底色中的理想主义
挽歌:垮掉的一代?
创新助力发展城市文明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精荐08千首诗文,三种情怀 2020-04-03 2 2020年04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