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武则天 非虚构 历史定位
○吕志学
《则天武后》以武则天为写作对象,全书共分为21章,书中除第一章专论武后之生卒年外,其余20章从隋末动乱写到唐中宗时代,将武后家世及对身后政局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叙述,尤其在“二圣”与“立储”两个与武后执政联系紧密的问题上进行了重点描写。
该书作者气贺泽保规是日本著名学者,1971年大学毕业,1985~1986年到中国访学,1996年获得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曾担任过日本唐史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以隋唐史为中心的中古史研究。该书是其为日本“中国历史人物选”系列撰写的一部作品,初版于1995年。
武则天在历史上富有争议。如作者在书后提到的那样,自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武后时期是唐代士庶阶级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后,这一角度成为后来几十年间武则天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可惜的是,“武则天”这一形象在公众传播中,不论是郭沫若的话剧《武则天》,还是原百代的、林语堂的《武则天传》,似乎更多的是以文学作品或近似文学的面貌出现,其中固然有基本的历史真实,却难免带上相当的主观色彩。还有一些学者为武则天作的传,为确保学术严谨,在史料对比和考证上着力甚多,即便不至于佶屈聱牙,也因为阅读的“门槛较高”而限制了作品的读者范围。
叙事,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将事件按照开端到结局的顺序“讲故事”,相对于严肃的考据、思辨类著作,这种以“讲故事”形式将学者的思辨融入其中,更易为读者接受。这种写作手法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上已获得巨大成功,气贺泽保规同样将这种手法应用到《则天武后》中,既赋予了该书一定的回味空间,又保留了阅读的流畅感。
这种写作手法相对于“言必有据”的考证,可以更多地体现作者自身的大胆推测,诸如将武后的成长环境对个人心理、性格造成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解读她掌权以后对武家人政策的变化,就属于“很难证成又不能证伪”的内容。如该书第153页,将武后对待亲人的残暴解释为“刻印在她精神成长期的对人的不信任所落下的阴影”。这种铺垫从侧面解答了武后为什么在“桃将李”的过程中对武家人既任用又打压的局面。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眼中需要有“人”,对“人”的关注是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特色。在第五章中,作者解读太宗皇帝要求观看唐代史书一书,提到了风俗、语言、教养都变成汉风,但是“在血统上,面相体貌明显是鲜卑北族。越想着和汉族相同……便越发疑虑……”,即是从“人”的角度发出的议论。这种议论,隐隐有陈寅恪“异族之血诸如华夏”的论述的影子。再如作者在该书终章,系统地提出“宋代以后君主独裁制确立的时代……进入体制被规定至细节、个人不能以独立人格活动的时代,武后这种人便不能存在了。”这个论断,从“个人”的角度将川胜义雄的“六朝贵族制社会”相关研究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史观粘合成相延续的整体,甚至为唐朝做出了一个历史定位。
如何在作品中充分考虑“人”的地位,且保证全书不流于主观臆断,是非虚构类历史写作的一大难题。《则天武后》一类作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先例,为连接专业研究的枯燥到大众阅读的趣味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叙事的写作手法则是撑起这座桥梁的龙骨,从这一层面来说,该书对于历史写作具有方向上的指导价值。
外国学者在关注中国历史时,常常将中国史视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日本学者即是把中国史研究纳入到“东洋史”的概念中进行讨论。气贺泽保规就曾在另一本书上表示,隋唐时代是绚烂的世界帝国。从“东亚世界”的角度来考量,武则天的出现似乎又具有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在该书中,作者将之归结为北朝以来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女性的强悍之气与独立人格。
在男权占据主体的历史书写中,“女性历史”的关照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在第三章末尾联想到五代以后的“缠足”习俗,认为“唐这一时代是表现了某种健全性的时代”,即是立足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解放而做出的。作者在另一书中,还曾将武则天与日本持统天皇、新罗真德女王等联系在一起,提出在七世纪中后期的东亚世界可能存在着“女主政治的时代氛围”。在汉魏持续到隋唐时代的社会氛围里,妇女的地位本就不低,只是由于后代社会氛围的转变,使得妇女及其相关的内容在历史书写中的存在感较弱。直到近些年来的“妇女史”研究,才将目光引向这一重要群体,将武则天作为“妇女史”的一部分来看待,进而研究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也是该书带给读者的又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