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
作为一名乡村老教师,曹延标老师历时10年创作的儿童小说《两个人的学校》,在展示乡村教师与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苏北地区滨海农村独有的自然和文化氛围。
在阅读该书前,我们不妨展开《中国盐碱地分布图》,该书故事发生地——苏北滨海地区,正处于华北盐碱区和滨海盐碱区的交汇处,作者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这里土地的贫瘠。这样的土壤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当地农村空心化的过程。“五百弓小学”从一所完备的小学变成一个只有两个人的教学点,正是人们离开乡村、向城镇和城市集中,从而导致农村空心化的缩影。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教育,有教育的地方,就必然有人发光发热。
《两个人的学校》篇幅不长,仅仅13万字,笔者用几个小时就读完了这部作品。作者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描写、立体的人物、丰满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当然,该书最为打动人的,还是邢老师与伍苇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他们热爱生活、踏实向上的精神面貌。《两个人的学校》并非一本方言类作品,但是,芦苇塘中的各种小鸟、植物,海滨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还有神奇的“豆丹”,都让生长在都市的笔者感到新鲜。阅读文字,如同嗅到了咸腥的海风,听到了鸟叫蝉鸣。泥泞的乡间小道、海涛拍岸的防波堤仿佛就在脚下。
与出现空心化的农村类似,笔者的家乡也曾经流行着一句话:“努力学习,走出门头沟”。不论对于农村还是资源枯竭型矿区,鼓励孩子“走出去”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回来”。故乡,特别是乡村,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是父母衰老的地方。走出故乡,是为了改善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故乡更需要她的儿女们反哺,曾经的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这固然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但是,更需要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树立“走回来”的意识——不论是学业有成回乡创业,还是在故乡基层勤恳工作。毕竟“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政策和执行层面的叙事,更是具体到乡村每一分子的、具体的行动。
儿童文学与乡村的关系,不单依靠曹延标老师这样的乡土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和推广工作,更需要广大的作者、读者、出版者,以创作、阅读、出版、送书下乡等不同的方式贴近农村,做到“走进去”。
生活在都市里的作者、读者、出版者,应当放眼农村。农村儿童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群体,创作和出版贴近农村小读者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让都市的小读者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小读者阅读自我,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农村,是比“作者形象如何?能不能带货”更为重要的事情,更是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不可忘却的社会责任。而且,庞大的农村儿童群体,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市场。这部作品的出版证明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是颇有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