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亮
古往今来,介绍植物学知识、记载植物标本、论述植物与文化、与人类关系的书有很多,但是《超级科学家·了不起的植物》一书仍然非常吸引我,而且一拿在手上就会有想看下去的意愿。其实,这本书里介绍的12种植物我以前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苏铁,比如银杏,比如悬铃木,但是我还是愿意看,而且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完全书的。为什么我愿意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阅读这本书?它凭什么让我喜欢读而且并不感觉累甚至感到很有意思?我大致归纳了几条理由。
一是这是一本读之不累不乏,可以轻松看完的小书。该书文字量大约5万字,12种植物每种的介绍文字在4000字上下,配以精致的手绘插图、小百科贴士、植物学家介绍等板块设计,加上符合儿童用眼卫生标准的字号(也很方便我等视力退化的读者),和平均花一刻钟时间就能读完一种植物的文字量,这种轻松的阅读体验能激起读者对于阅读此类闲书的兴趣。这里所说的闲书,是指与读者的业务往来、谋生手段、家庭责任等无关的、想要在闲暇时间翻一翻的书。这种闲暇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所以,深谙此道的作者(出版者)会在行文表述、阅读体验上尽力取悦读者,从这一点而言,《超级科学家·了不起的植物》一书基本做到了。
但是,仅凭这一点就想吸引读者心甘情愿地花上几个小时去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引出该书的第二个特点:读而有益、有获。一本合格的科普图书应能做到在介绍新知的同时兼备科学性和可读性(文学性),让读者读而有益、有获。从这一点而言,《超级科学家·了不起的植物》一书基本也做到了。我在阅读时就有几处印象很深的收获:一是“泥炭藓”一节中对“藓袋法”应用于空气和水体监测的内容。作者在这一节中,用1000多字的篇幅把藓袋法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一方法的作用原理、实践得失及与此相关的中国苔藓学之父的生平贡献娓娓道来,让我对“泥炭藓”这一植物有了较为深入而具象的认知。再如“悬铃木”一节,除了让我对我国引种的三种悬铃木有了进一步了解外,作者对于“悬铃木的功与过”中的表述也让我感触良多。每到春夏之交,悬铃木引发的漫天飞絮总会引起人们的诟病,这些年也时有用其他树种取而代之的建议,但是到底该怎么看待悬铃木的功与过,悬铃木为什么能在国内好多大城市成为行道树的首选,作者从悬铃木的生物特性等角度做了不失理性的知识性介绍,我很赞同。
在合格的科普读物基础上,作者又进了一阶,不仅力图在这本小书中传递有益、有趣的知识,还加入了一些知识层面之上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让我印象颇深的是该书对跟相关植物有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介绍,把读者引到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引向对科学精神的共鸣。此外,书中对苏铁、银杏、栾树等的介绍,在知识点之外也都有对地质年代变迁、气候变化影响和修复环境等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如 “栾树”一节中,在介绍了栾树耐盐、耐旱,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这一特征后,就引向人们利用栾树的这一能耐在工业粉尘区加以种植,从而达到既能净化空气又增添环境中的美感的探索。一个很具说服力的案例是湖南湘潭锰矿在开采了百余年后,面临环境污染的困局,污水中锰含量超标200多倍,在环境修复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当地创造性地建立了栾树生态修复基地,通过这一实践,曾经荒废破败的废矿变身为绿化园林。因为毕竟不是讨论环境修复主题的书,栾树一节对此只是点到为止,但是于我而言,在读到这些内容时无疑会对栾树留下更深的印象。
作者在后记里说,她要写一本有意思的书。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觉得她做到了,这本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