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
抗日战争,无论是涉及地域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还是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绵延不绝的历史回响,毫无疑问,都深深镌刻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回望历史,唯有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方能看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捍卫不容遗忘和歪曲的“血写的事实”,赓续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思政课:抗战史观这样讲》是一堂“有知有味”的讲解抗战史观的思政课,从历史虚无主义沉渣的生成逻辑到青年群体抗战史观分析,从抗战历史记忆与抗战史观的互动到14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聆听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深度和资料价值兼具、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并存,多元呈现真实的抗战历史,使读者接受一场触动灵魂的精神洗礼。
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永久的伤痛,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至今令人发指。可近年来,“精日”事件时有发生,屡屡生事的“精日”分子大多是青年一代,拨开部分青年懵懂无知、哗众取宠的简单表象,其背后本质是扭曲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当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精日”这种扭曲观念形成,既源于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抗战历史教育存在不足等因素形成的客观土壤,也有当代青年抗战记忆不深、猎奇心强等主观诱因,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歪曲的抗战史观与集体历史记忆间的落差。虽然“精日”这朵“恶之花”只是目前社会中极少数丑恶、丑陋的文化现象,但背后的思想根源是历史虚无主义,会对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真实的历史记忆进行干扰和破坏。笔者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补齐抗战史观教育短板、纠正抗日史观宣传偏差,是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正确历史观有效途径。而作为塑造绝大多数人抗战历史记忆的艺术作品,选取细节性和真实感兼具的片段进行传播,将有助于青年群体塑造真实完整的历史记忆,以正确抗战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抗战老兵是战争的亲历者,更是真实历史的记录者。从纸上的理论研究踏入“行走”的抗战史观思政课,走进抗战老兵“慷慨赴国难”的历史场景,能触碰到真切的中国军人大无畏精神,切身体会抗日战争的艰辛和残酷。从来没有天生的英雄,他们是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勇敢无畏、血战拼搏的普通人,抗战老兵陈兴发17岁便已入伍,在战场上与死亡亲密接触,他十分平静,因为“见多了鲜血与死亡,便不知道怕了”。 在日寇侵略、山河破碎的年代里,无数仁人志士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抗战老兵占仲华在14岁时目睹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恶行,瞒着父母加入新四军,在战斗中眼睛受伤,简单治疗后,立即回到战场,冲锋在前,因为“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当兵就是要打好仗”。抗战史诗浩如烟海,14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史仅是一个小断面,却在参与走访的学生心中掀起无尽波澜:他们在老兵的回忆中,意识到“我也经常看一些现在拍的抗日电视剧,编导不了解真正的战场更加残酷、更惨烈,跟日本人打仗是最残酷的”;他们在老兵口齿含糊的讲述中,会有神奇的感受,“仿佛穿越了历史,与当年的抗战者有了真正的感情共鸣一般”,内心澎湃激荡的情感;他们在老兵的故事里,领悟到传承抗战精神的责任,“作为强国一代新青年,自当肩负时代重任”。
时间可以流逝,抗战历史不容遗忘。每一个人都应该上一堂“行走”的抗日史观思政课,铭记血与火的洗礼中永恒的历史记忆,传承今与昔的交替中闪耀的抗战精神,拥抱时与空的变换中升腾的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