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
流程“再造”,内容“革命”,当前人工智能(AI)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同时,正在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和试用,出版业亦不例外。此前,我们曾在“编客实验室”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围绕AI在出版行业应用的问卷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行业内对AI技术的认知、应用、学习意愿及所面临的挑战。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对AI技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应用,但从业者深度了解和应用的水平有待提高。同时,从业人员普遍愿意学习AI相关知识,以促进其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AI“辅助”角色受认可
此次调查问卷和采访可以看出从业者对AI的开放态度,普遍认可AI在多个方面提升出版效率和质量、对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家更期待AI能够帮助解决选题策划、营销等环节的实际问题。
93.47%的受访者认为AI技术对出版行业重要或非常重要。89.13%的受访者对AI技术可能取代部分编辑工作表示担忧,但同时也认为AI更多是辅助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受访者对AI有基本的认识和应用经验,但深入了解和熟练应用的比例较低。仅有2.17%的受访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AI工具,71.74%的受访者有一定了解并能够简单使用某些AI工具。在使用工具类型方面,91.3%的受访者曾使用过AI语言模型,36.96%使用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愿意学习AI相关知识,偏好通过在线课程、实际项目或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方式学习。由此可见,出版行业从业者对于AI应用的态度是开放且积极的,愿意学习AI相关知识的受访者比例达97.83%,69.57%的受访者表示缺乏相关学习资源是学习AI的主要障碍。实际探索中,23.91%的受访者参加过AI相关培训或购买过学习资源,但72.73%的受访者认为所参与的课程/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由此可见,缺乏时间和更匹配且更具实用性的学习资源是从业者学习AI的主要障碍。
对于希望AI解决的实际工作问题,80.43%的受访者希望借助AI写营销分析或营销文案,认为在营销领域应用AI技术,辅助内容创作和分析,能够带来显著效益。80.43%的受访者看好AI在数据分析与预测方面的作用,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决策支持、市场分析和趋势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出版行业中,对市场和读者偏好的准确预测尤为关键。76.09%的受访者希望学习AI生成图片和视频。同样有76.09%的受访者更关注AI内容创作工具的使用。内容生产是出版行业的核心,而AI技术在提高内容创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63.04%的受访者表示出对AI选题判断的兴趣,希望通过AI技术提高选题的准确性和效率,这对于提升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和读者接受度至关重要。
通过此次小调查不难看出,契合出版行业特点、更具实用性的AI教育与培训仍有待加强,从业者偏好更实用、易于获取的AI技术学习资源和平台。而促进人机协作是从业者探索AI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方向。推广AI技术的同时,更强调其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探索人机协作的最佳实践,确保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关注实际应用与效果,应鼓励和支持AI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实际应用试验,以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行业接受度和信任度。
(下转第13版) (上接第1版)
基于“顶层设计”和从业者“兴趣驱动”的双重作用,AI在出版业的应用探索正“多点开花”。
突飞猛进的AI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出版集团、出版社及民营策划公司纷纷将其纳入战略规划,“自研”工具和平台追求更高的适配性和便捷性,采取资本运作手段,深入布局。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的“凤凰智灵平台”,提供智能写作、智能编辑、智能推荐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务,同时可以实现智能对话功能,还能集成多种模型,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使用。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中文传媒的新晋成员朗知传媒研发了一系列AIGC应用,如朗小知AIGC模型、沃尔沃AIGC科幻短剧、伊利轻慕数字代言人、合成现实SR数字人。今年3月,中文传媒发布公告收购朗知传媒58%股份。而中信出版集团则以建立智慧阅读新生态和探索出版新模式为目标,设立“平行出版实验室”并启动“AIGC数智化出版项目”。通过AI技术在出版选题评估、翻译等环节的应用,提升出版效率并降低成本。
此外,果麦文化对AI 的布局也受到广泛关注,被解读为“第一家年报中官宣‘all in AI’的上市公司”。果麦的AI布局包括资本运作和平台建设等层面,投资了上海星图比特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爱漫阁(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业务端布局AI校对、AI漫画和AI读书数字人。据悉,果麦文化与星图比特联合研发的AI校对王项目模型已迭代多个版本,总裁瞿洪斌3月曾表示,“正常的话应该今年就能投入使用”。
构建阅读陪伴场景,荣信文化将科大讯飞“语音复刻”技术运用在“AI智能点读笔”产品中,父母忙碌时可运用“AI声音定制”功能为孩子伴读。长江传媒开发的“数字伴读机器人”、海豚传媒推出的“豚小蒙”儿童AI学习机、中原传媒创建的虚拟数字人“海燕姐姐”,构建了阅读场景中的人机亲密关系。
相对于大众出版,AI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和实际,打造搭载AI功能的智能硬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和相关AI教育产品。皖新传媒和华为联手打造普惠学习机;南方传媒打造“粤教翔云平台”,建设“南方智慧作业系统”,与科大讯飞联合打造粤教讯飞E听说等,“基于AI深度学习的自动化数字教材建模系统”获得发明专利;凤凰传媒旗下的学科网利用AI技术提供智慧教学应用、效率提升工具和赋能新品;中南传媒旗下天闻数媒重点打造“中小学智能化备授课系统”“智慧作业与考试管理系统”等,核心产品和服务包括 AI 课堂、AI测评、AiSchool 智慧校园等,贝壳网提供智能测评等服务,中南讯智重点打造考试阅卷系统、考试测评系统等产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传统出版的同时,构建人教数字教材、人教基础服务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与教育出版基础平台等,并建立人教数字AIGC实验室,探索多模态资源生成技术,进行教材编研出版智能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大模型技术运用于在线教育和教材,包括智能备课、智能出题组卷、教学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和智能答疑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京师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结合先进的智能口语评测技术研发英语听说测试平台“慧听说”,推出京师书法智能测评技术,助力“书法进课堂”。面向教师需求,世纪天鸿基于大语言模型研发“小鸿助教”,以对话方式提升日常备课、教案生成效率;面向学生需求,世纪天鸿参与投资“笔神作文”,基于社区积累的海量语料库训练AI批改作文,注册学生用户超过1600万,月活用户180万。
除了自研产品和平台,也有不少出版机构通过外部合作的形式推进AI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例如,与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数传集团”)围绕“AI编辑工作室”、数字编辑合作,接入“文心一言”等。
记者注意到,一位编辑在小红书以“广东出版社小编辑日常”为主题的分享中提到,其所在出版社最近要求大家试用各类AI工具,体验几套系统,并反馈意见。这位编辑还提到,该社安排了专门的部门统筹相关事宜。
AI数据商业化、AI+教育和AI+内容生产,成为出版行业在保障主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第二曲线的主要方向。AI浪潮下,随着出版融合升级和流程重塑的推进,有观点表示,出版或迎来价值重估。
工作效率提升60%~70%
就从业者的视角来看,目前对于AI的应用集中在辅助选题策划、营销文案生成、辅助编校、插图生成等环节。有出版人估算,结合个人和团队的探索,AI能够将编辑工作效率提升60%~70%。
“对工作有帮助,很方便。能起到辅助作用,但智能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京师讯飞编辑、技术人员在写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时经常使用AI技术,如星火大模型、KIMI等,用于查找资料、分析,测试、问答、调研等。例如,公司数学组在《2024 数学产品调研报告》的产出过程中采用AI技术分析数据、长文总结、搭建框架、生成PPT,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也给出了真实客观的体验反馈。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岽尝试组织编辑团队组合使用国内AI工具应用于一本图书除印刷、物流外的出版全流程试验。他告诉记者,综合来看,使用AI工具后,编辑的工作效率提升60%~70%。他坚信,AI一定会成为出版人身边必不可少的智能助手。
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东东”和“芳芳”两个数字人主播形象的同时,也尝试在AI绘图等方向进行探索。总编辑助理李默耘提到,从去年11月开始,东方出版中心便围绕 AI 在插图等方面的应用展开测试。该中心的“金波别集”计划出版40册,因短篇内容较多,插图需求量大,人工绘图预计需要两年之久。而图书出版又对时间有要求,AI绘图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远在日前举行的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社长年会上也提到,AI制作绘本,将成本降低了80%。该社为推动AI应用专门设立了AI运用与美术设计中心。
目前,AI生成内容的出版也在逐渐增加。中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都曾出版AI创作的图书。此次采访中,多位出版人表达了对使用AI创作后版权归属、侵权边界界定等版权问题的疑虑和担心。
近日,《山海奇镜》预告片的创作者“闲人一坤”,对“文刻创作”提起诉讼,并索赔50万元,指控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利用AI技术复制并发布了高度相似的侵权视频。这也成为全国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2024年1月,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已判决生效。原告李某使用AI生成涉案图片后发布于小红书平台;被告系百家号博主,发布文章配图使用了原告用AI生成的图片,原告遂起诉。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涉案人工智能生成图片(AI绘画图片)具备“独创性”要件,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等。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殷女士因其声音被AI技术模仿并商业化使用而获得胜诉,该案件强调了AI生成的声音若具有可识别性,应受法律保护,并且录音制品的授权不等同于声音的授权。据了解,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如果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当然,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都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应遵循我国(现行)著作权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则,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进行客观判断。实践中也应该从促进创新和平衡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去考量权利归属的最佳方案。
AI应用实践的拓展也对出版人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AI需要人为“训练”,这就对出版人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对出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出版行业也将更急需策划编辑等创意型人才。另一方面,AI的应用需要出版人强化“把关”能力,例如,在AI绘图使用中,要能够准确判断出不够准确完善的细节,及时人工补足。
此外,创新问题也需要出版人和出版机构深度考量。把企业和团队及个人的优势和特色同AI结合起来,能够参与人工智能的训练、提升人工智能水准,避免同质化、泛滥式、抄袭式的应用;同时,要掌握优秀模型的鉴别能力,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从为数众多的模型中筛选、甄别,选用优秀、有潜力的模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