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航天员 儿童视角 以小见大
■葸明远
随着儿童文学主题创作的日益发展,不少新鲜的写作素材被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丰厚资源构成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源泉,由此出现了众多题材新颖的佳作。著名军旅作家曾有情和张子影的新作《绽放太空的玫瑰》是我国首部以女航天员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它取材于航天员训练及相关采访等大量文字、影像资料,通过儿童视角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我国航天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以及我国航天员家属的无私奉献精神。毫无疑问,晨光出版社和两位作家对童书创作及出版现状有着敏锐的眼光:一方面,正如作者曾有情于后记中所言,“尽管市场上已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多种纪实类作品,却多以成人视角直书航天员事迹”,所以该书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此类作品较少有从儿童视角书写的缺憾;另一方面,它切实关注到我国的女航天员群体,突出描绘了女性在航天事业中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勇于为国牺牲一切的精神力量,这是该书的另一特别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绽放太空的玫瑰》虽以国家宏大事业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对宇航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它善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勾勒具体的生活场景,细腻描摹亲情的温暖,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冲突。
潜移默化地将大主题“落实”于具体文本,对作家的创作有着不小的难度,尤其对儿童读者来说,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是激发其阅读兴趣的要义之一,而人物形象是极易激发儿童认同情感的其中一类要素。因此,纪实类儿童小说一定要真切自然,它因真实世界而来,以虚构的形式凝结了人物原型的宝贵品格,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可以说,该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复杂精细的航天员训练知识和航天知识自然地融入进书里的一幕幕情境之中,或是以儿童探求知识的形式揭开其中的奥秘,或是以类比的方式引领儿童读者沉浸般地感受航天员训练的艰辛。我们可见两位作者严谨踏实的专业写作态度,他们为了完成此作品,对相关知识有着大量纵深性的梳理和理解,力图保证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知识的客观性。但更为可贵的是,两位作家对母女和父子间的亲情、夫妇之间共渡难关的爱情、朋友间的亲密情谊,都有着深刻的认知,将其描摹得尤为自然、温暖,使“航天员”不是抽象的情感符号,而是具体可感、有血肉的人物形象,从而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蕴。
细读文本可见,全书始终紧紧围绕着一个线索展开,即主人公女航天员黄玫和其同事男航天员左志成是否可被选拔,并顺利完成此次航天任务。这当中,全书插入了种种生活化的情节让故事细节更加丰富动人,如黄玫和九岁的女儿小蝶一起去买鞋、黄玫的丈夫刘晓勇细心做好每一桌饭菜等待黄玫回家、左志成的妻儿为左志成加油鼓气等等。富含烟火气息的家庭情景描写让航天英雄的形象更为立体饱满: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但同时又必须要挑战人类身心的极限;他们是极具智力和耐力的战士,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身负重责的航天员,以及所有为国家和人类事业作出巨大奉献的人们,如何平衡好自身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带来的责任,成为该书引导读者思考的问题之一,这使其立意愈加深刻。
从此角度来看,不同年龄层级的读者都会在该书中体悟到生活的多重滋味,它让读者在为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捧腹而笑之时,又带有了一些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黄玫从太空归来,即使面临着母亲逝世的巨大悲痛,也坚毅不拔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黄玫的女儿小蝶因担心妈妈而阻挠妈妈训练,却又在和父母的冲突与沟通中,逐渐理解了妈妈的梦想;黄玫的母亲以女儿为荣,虽身患重病,但为了不影响女儿的航天之梦,和黄玫的父亲与丈夫一起隐瞒了令女儿担忧的消息。
祖孙三代为黄玫实现第二次航天梦想的助力令读者动容,整个家庭都在为黄玫和国家默默奉献。他们是航天事业幕后的英雄,他们将亲情小爱化为国家大爱,助推航天员圆满完成祖国交付的使命任务,这也是全书最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小蝶来说,母爱不是用母亲陪伴自己的次数来衡量;对黄玫来说,女儿对自己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支持。她们的亲情内含了女儿对母亲的崇敬,以及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两位女性都有温柔而坚毅的力量。到全书后半部分,小蝶也开始向妈妈学习,她锻炼身体,在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作为一个九岁的孩子,小蝶逐渐展现出冷静处事、为大局着想的可贵品质,亲情和友情的陪伴使小蝶像蝴蝶一样,“与轻轻摇曳的黄玫瑰相映成趣”(书中的“黄玫瑰”象征女主人公黄玫)。因为爱,小蝶也同样获得了成长,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总而言之,《绽放太空的玫瑰》对航天员真实生活的细致体察和对航天知识的严谨传递,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度探讨,使其成为一部不落俗套的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作品。它让我们看到英雄形象书写的多样形式,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载着的伟大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