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题材倾向 创作风格 西方经典童话
○钱淑英
最近,徐瑾的第一部短篇童话集《精灵遇上怪小孩》出版。作家与生俱来的丰沛想象力,从天性里流淌出来的童话语感,为这部作品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样貌。
书名“精灵遇上怪小孩”并非取自集子中的某篇童话,而是一种意象的组合,在我看来,它较为明晰地指向了徐瑾童话的题材倾向与创作风格。喜欢幻想的徐瑾热爱精灵和魔法的世界,她热衷于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编织神奇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通常带着天真的孩子气,即使已经长大,内心依然住着一个孤单的“怪小孩”,这让他们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治愈成长中的10个灰暗时刻”,封面印着的这句话,既对应着书中所收录的10个童话故事,同时呈现着徐瑾童话的情感基调与审美气韵。
徐瑾的童话创作显然受了西方经典童话的滋养,其内核指向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心灵诉求。翻开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篇名下都写着一句话,用以概括该篇的主旨,如“慢一点,停一停,你可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树时间。”(《树精灵体验店即将关闭》)“忘记对自己而言什么是喜欢和重要,就像丢了自己。”(《剪影子工作室本周开业》)“你相信笑声可以拯救世界吗?”(《摇摇晃晃的彩瓶子岛》)“目送的目光有多长,宝藏就有多长。”(《金光婆婆的宝藏》)……这些文字可以为读者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引,带领他们快速进入作品的主题内蕴。在树的时光里重获自由的美好时光,剪下影子在告别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遗忘,彩瓶子岛在孩子们带着大人一起做快乐的傻事的过程中停止了摇晃,家人的目光让一个离家的孩子身后长出了一条金色长线,这些故事的意象选择、角色塑造及其主题表达,无不传递出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在失落哀伤之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初读徐瑾的童话,这种可以预期的叙事方式,似乎并没有给我带来想象中的惊喜。但我在心里判定,徐瑾是一位天生的童话作家,其熟稔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显示出十分齐整的艺术水准。当我重读她的作品,慢慢走进文本深处,目光在细节处停留时,内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触动与回味。我承认自己之前有些心急,错过了埋在字里行间的许多宝藏,如同《金光婆婆的宝藏》里的阿兰一样,一开始未能看见故事身后那条长长的闪着金光的长线。于是,我问自己,那些差点儿错过的宝藏是什么?它们又藏在何处?从表层看,这10个童话的结构和主题的确显示出了某种一目了然的清晰度,很容易用几句话加以描述和概括。然而,当我们穿行于由叙事语调和文学细节所编织的文本内部时,便会感受到其间所包蕴的不可言说的艺术魅力,在心里荡开一层层情感的涟漪,余味不绝。在我看来,这便是徐瑾童话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唯有耐心品读,才能深切体会。
徐瑾的童话是值得不断重读的,其自由灵动的讲述语调,充满温度的文本细节,都会在重读过程中再次焕发生机,令人欢喜和感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儿童与成人、欢悦与忧伤这些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丰盈饱满的幻想羽翼去包裹直面现实的力量,使故事呈现出情味悠远的审美意蕴。读完10个故事,翻到最后的创作手记,跟着作者走进那一个个“故事叽叽喳喳的清晨”,我又一次怦然心动。徐瑾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作家,每天都置身在童话的仪式和情境中,那些天马行空的发呆时光,完全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表达,像呼吸一样自然。童话包容了她“永远做小孩的心愿”,让她可以拥抱“宇宙万物”,满心喜欢,这是多么幸福。只希望,作家能够自在洒脱地行使魔法的权力,打破现实的盔甲与思维的束缚,创建更加自由的幻想王国。更期待,徐瑾可以始终做一个充满好奇和活力的孩子,纵情翱翔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享受身为童话作家的最大幸运。而这,也将成为读者的一份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