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色题材 赣南 人性
○孙昌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口方言,表一方情。人性的光辉在《追花的人》中闪耀,读罢令人意犹未尽,足见作品的独具匠心。
张品成先生笔耕40载而不辍,功力深厚。给读者犹如展现了一幅国画佳作:笔墨语言,凝练而有张力,挥洒自如,而力透纸背。革命战争时期是大背景,苏区人民的革命事迹和奋斗生活,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为什么仍然有一本《追花的人》还在继续深耕其中?
赣南的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林溪水之间,有蜜蜂追逐着烂漫的山花,就有农民去养蜂采蜜讨生活。在那个有剥削阶级存在的年代,农民的生活是辛苦而毫无甜蜜,惬意和舒适都是短暂的苟且。红色苏维埃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要过人人平等的好日子。于是,山水之间就有“红白”相搏,风花丛中就有硝烟弥漫,土楼围屋也会历经血战;人生命运,不仅仅需要“主义”来唤起,也紧紧地把善恶与人性相勾连。
这本书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越是简单越难写,作者不惜笔墨,把各类人物的习性、心思、小本事,以及他们的善恶红白,尽可能地用人物独具特色的方言对话,自然地表现出来;其中人物的命运,也就合理合情地展开来,把故事演绎下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读完《追花的人》道理自然呈现。
红色大潮中,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起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运气。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性的作用。众多红色题材作品,有俗套的,也有不少的经典。无论是对说教的厌烦之感,还是对经典的流连忘返,在读者心中反映的,是作者有没有投入真情实感,有没有揭示人性的金刚钻。
该书作者,少年时就在赣南生活过许多年,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懂得把握人物的语言特色和生活习惯;正如汪增祺的高邮、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作者信手拈来,活灵活现。作者熟悉的不只是追花的人,听懂狗叫的人,还有寻矿的人,下棋的人,做生意的人等等。读者就喜欢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朴实而有情调;各色人性的交织,矛盾跌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