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远(资深策划人)
从事出版工作20年,如何在中年之际勇敢迈出转型的一步?本期文章,不仅是刘冰远先生个人成长的记录,也展现了一位资深编辑如何通过不断学习、适应趋势,最终在内容创作领域找到自己的新出路。
不经意间,我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行业跨出了近3年,或者至少是一只脚跨出了,但实际上目前仍然在为文化内容的输出、输入及运作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核心目标受众依然是青少年群体。在此期间也有机会写了一些文字,陆续被出版机构认可,成为市场上可以见到的纸质印刷品,便被老同行或前辈们调侃是成功实现了从编辑到作家的转型。成功谈不上,顶多才刚刚上路摸索,人傻胆儿大。作家也不敢当,我仍只是一个小作者。
从博到专,兴趣聚焦 自大学毕业以来,我从事出版行业20年,较长时间里接受的职业教育就是编辑要做博采的杂家,必须对广泛的大千世界抱有好奇心,并略知一二。入行早期,也的确是这样,接触到的图书项目来自各个领域,很多是普及类读物,对“博”是有要求的,这也不断拓展了自己的眼界。
随着工作的持续深入,我发现对某个领域有特殊关注或执念的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于是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浅尝辄止。曾有一位杰出的同行招聘时总问新人一句话:你有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兴趣浓厚,才有机会在该领域做出有深度有特色的好项目。
于是,我开始向历史和传统文化缓缓聚焦,历史学专业的底子也支持或加速了这一进程,阅读了更多的历史类普及读物,也经常趴在国学网上浏览各种电子资料。读得多了,就有分析,有反思,也就有了敲一些字的冲动,提一些自认为不错的选题方案。
身边人的鼓励 在我这一代人眼里,作者是有门槛的,作家更是一个带有光环的词,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成为一本严肃读物的作者。我们对文化内容保持敬畏,对作者这重身份或标签保持敬畏。我曾戏称自己是朋友圈作者,十多年前在微博里敲一点儿个人随笔、小段子甚至一两句感慨,后来是在微信里偶尔抽风发点儿略长的文字,朋友中有人点赞之余鼓励我试着多写一写,到后来也认为我的确还能写点儿。
艺术教育推广人、作者曾孜荣是我多年的朋友,他在中信出版社基于著名画家焦洋的一套画作策划一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书。我当时在中国外文局下属的朝华出版社工作,丝绸之路也是关注的重点领域,便冒昧提了一些建议,不想被彻底套牢,直接被他推到了文字作者的位置上,于是便有了《东方大航海》这本书。后来又有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之《一张纸的由来》《一件瓷器的由来》。
朋朋哥哥是著名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内容输出丰富且持续,我作为他的版权代理和运营人,时常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他直接鼓励我这个历史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多做青少年文博内容创作,不能总躲在后面做“幕后黑手”。
角色转换的感受 现在,也不好说我就不是一个编辑了,但的确有了作者的身份,考虑得更多一些。跟纯粹作者出身的人相比,从编辑转型来的作者,更了解出版行业的运作规律,能够快速换位思考,甚至在创作伊始就已经有了大致的图书外观、阅读场景、营销宣传抓手、成本等要素的估量,跟编辑打交道也必然更顺畅,在一些出版机构受客观环境影响也不好把握的事情上不那么纠结。比如一些特殊渠道的定制版本、特殊时段的促销等,在稿费的让步上、营销活动的支持上双方也会快速达成一致意见。
换位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一些核心关切。良好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遇到一个诚恳、周到的编辑是幸运的,如果这个人再有较强的运作能力,那就是作者之福了。一个项目的成功,七八成功劳要记在有效沟通上。在当前全员营销的大环境下,“社恐”编辑必须破局,打破自己的心理壁垒。
与作者沟通,尊重很重要,也是相互的。即使无法马上准确解答作者的疑惑,或当时的确不便,也要及时尽快给出简单礼貌的反馈,如果一味假装忙碌,甚至朋友圈还在给其他人点赞互动,就是不回复私信消息,那就是对作者的极大不尊重,“装死”千万要不得。
新晋作者的额外收获 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目的都是为广大读者制造好的文化产品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积极反馈,尊重文化产业的规则和彼此辛苦的付出。相比编辑,作者的身份更容易引发关注,作者显然还是能得到更多新领域尝试的机会。
早些年在朝华社推出“美猴王系列”时,我主要以策划人和责编的身份出现,作为操盘手,虽然也参与补写了两册,但明显是躲在影子里的。《从前亮着灯》出版后,随着营销分享活动的增加,于是有机会成为所谓的名家、专家,登上多个讲台,去展示自己,认识更多外界的资源,也有机会走进北京一所又一所中小学去传播知识,与青少年做面对面的交流,与老师们聊聊阅读与教育的关系。
对将来写作的考虑 写作首先是个私人的事儿,但拿出来出版,就必须面对出版机构、目标读者,必须做出“迎合”的姿态。或许,只有超牛的作家或自己执掌一家出版机构的人,才能做到创作随心、一定程度上由着自己来吧。
于我而言,大道至简,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任何一次提笔都是自己有了触动,不刻意、不贪多,更不会为自己每天写多少字设置最低门槛。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好梦中醒来的早上,都会是写作的黄金时段。在跟童趣出版公司的责编老师沟通的时候,我说你们别催我,可能我一个月憋不出一个字,也可能我一星期突然就交稿了。有时候,也会出现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形,慢三拍的我也会为相似创意的好产品点赞,持续寻找机会精进。 (完整版请见“编客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