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BK中国编客/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握多部百万畅销书,从业12年的她为何要离开?
  七 月

  □采访人:孙 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受访人:七 月(全米文化创始人、磨铁前副总编辑)

  从事图书出版行业12年,操盘大冰、张雪峰、冯唐、樊登等众多百万量级畅销书作者作品。2024年年初,已经拿到百万年薪的磨铁副总编辑七月,从国内头部图书公司出走,勇敢跨出舒适区,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全米文化。她在视频号@腰子姐七月上说,过去的出版业让她身心俱疲。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七月,听她分享真实的图书策划经验、对行业的理解以及自主创业后的心路历程。希望她的故事能为当下的出版行业从业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最初是怎么进入磨铁图书工作的?

  ■之前冯唐也问过我,在这个行业做对了什么?第一,刚毕业工作,我就决定要进入出版行业。出版行业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也非常适合我这个文科生。第二,我做的选择是要进入图书公司。因为图书公司更适合我个人的性格,我希望相对自由,可以释放个人创造力和更多想象力。

  □在磨铁做了多少本畅销书?销量大概能达到多少?

  ■在磨铁近9年,做了500多本书。磨铁本身就有做畅销书的基因。我们一直专注于做头部作者的书。比如大冰的《啊2.0》《保重》,张雪峰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决胜高中三年关键期》,冯唐的《无所畏》《有本事》《冯唐成事心法》,金枪大叔的《借势》等,都是非常畅销的图书作品。

  □2019~2022年比较集中地出了一批畅销书?

  ■我们在2019年做了出版行业第一本短视频领域畅销书,末那大叔的《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他当时是一个自媒体账号作者,抖音只有几百万粉丝。我们团队的小伙伴签了这位作者,当时我们一起打磨内容用了将近一年,图书上市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能卖多少,但书一上市就爆了,作者的一条短视频链接带了1万多册,很快就过几十万册,当时出版行业还未出现短视频带货数量这么高的书。于是,大家就发现这是个机会——短视频领域的KOL可以出书。因为他们自带流量,编辑有功底帮他做出好产品,互相结合。2019~2022年是短视频平台赛道KOL出书最多的时间段。这几年对我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原来是单一地从常规领域挖掘作者,但短视频赛道的KOL来自各行各业,比如医生、律师、财经、广告等,是我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这个时候怎么跟对方谈合作?

  ■第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就是不停地跟不同的作者见面、沟通,慢慢了解他们的需求。当时每年会见100个左右的KOL,抖音平台上粉丝500万以上的作者,基本上80%我们都找了。第二个是通过作者提出的需求,不断优化升级。我们光是出版方案,就迭代了100多次,做了几百个图书策划案。

  □出版行业有个说法:编辑做了一段时间后,最好深耕某个领域,你的跨度比较大?

  ■对出版来说,它分两类,比如我可能更偏向操盘手,那么我要对图书的各个门类、各个产线、各样作者都有所了解,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大市场。另一类,是这个行业里深耕某一垂类领域的专业编辑。我个人觉得在当下,每一个编辑都要是产品经理,要懂产品、懂营销、了解市场。编辑当然可以低头深耕,但同时要抬头看,看市场上发生了什么,哪怕他不做其他书,也可以为自己深耕的领域赋能。

  □之前你在短视频吐槽,出版行业有“躺赢”思维,是觉得这个行业其实需要很大的思维转变?

  ■出版行业躺在功劳簿上太久了。功劳簿也许是出版行业的人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但不能一直躺在上面。现在整个出版行业需要革新。出版市场最大的改变在于,以前作者就是作者,但在短视频时代,作者变成渠道,达人也变成渠道。同时,这些渠道在挤压出版行业传统的销售渠道。所以,此刻的出版行业必须从出书变成有卖书能力的平台,但这一步,出版从业者还是慢了一拍。

  实际上,2023年,很多头部作者自己的流量都在收缩,那他们怎么赚钱?自然要考虑提高佣金或者低价购货。包括现在头部达人直播间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就那么几个头部直播间,整个图书市场一年900亿的盘子靠几个头部达人是养不活的。出版行业一开始没有留意到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变化,很多作者在2018~2019年起号,很快可以做到百万粉丝。那个时候如果出版机构进场的话其实很容易。

  □即便是比较先锋的民营图书公司也没有转变过来?

  ■民营公司做了一些动作,但我认为不够坚决。图书公司做新媒体,和真正那些做短视频、做流量的KOL和流量公司比起来,要差很多。短视频的赛道本身就需要足够坚决、迅速下场、高频率输出。但出版行业明显做得不够坚决。当然,我不认为出版行业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一直觉得出版行业最懂内容,最懂图书的传播和营销的底层逻辑,完全有机会做起来。

  □当时为什么决定从公司辞职,自己创业?

  ■冯唐老师跟我说过:“人,真正想做事的时间,可能就那么几年。趁着自己年轻,还是要大胆去做。”我非常认同。决定要创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发展到了瓶颈期,到底是往上走做管理层,还是继续做产品?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做产品。跟好作者打交道,能够把他们的书做好,对我来说非常有成就感,这值得花很多年去耕耘。如果做大公司的管理层,其实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当时我做了副总,年薪百万,出了一些畅销书,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有一个很稳定的盘子。2023年年底,我离开公司的时候,团队业绩达到最高峰。但我依然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是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另一个是,从2018年我就在跟头部作者、流量作者一起做短视频、做流量,已经意识到出版行业需要改变,但在原来的出版体系里,只能做图书出版单一的模式,很难做其他新模式的尝试。所以不如自己出来做,相对更灵活。

  □有哪些是从前没办法做,成立公司后可以去试试的事情?

  ■首先是对作者可以做到精细化运营。比如说我之前1年见100个作者,管十几个人的团队,出60多本书,手里有再好的作者资源都没有办法做精细化运营。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一年只做10个作者,把每个作者的势能和销量做到最大,整合所有的资源为作者做精细化的服务。其次,可以花时间做新的尝试。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考核压力,也没有之前那么多复杂的流程体系,会天然地解放团队的创造力、精力,用来做新的事情。这真的很重要,比如对出版行业的很多编辑或产品经理来说,每年KPI已经让他很累了,这个时候你让他去创新,这很难实现。

  □精细化运营,可以举个例子吗?

  ■比如我们刚上市的项目——苏童老师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版。第一,在版本差异化上,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做调研。我们第一次非常系统和彻底地调研了市场上所有关于苏童老师的作品,不仅是他自己写的书,还有别人写他的书。比如我们找到一本书叫《南方想象》,是一部收录苏童老师生平最全的作品,我们在里面找到了很多素材和灵感。在新书里,我们做了前所未有的差异化,比如收录苏童的创作手稿、手写藏书票、创作序言、定制小说人物插图等。第二,在封面设计上,下足了决心做迭代。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让读者、作者眼前一亮的封面设计,要做出和之前市场上完全不一样的封面设计。为此,半年时间,我们推翻了十多个设计方案,去各大书店、各大网站做了很多设计调研。图书上市后,迟子建老师还夸我们,把苏童老师的封面做得真好看!

  □怎么选人组成创业团队?有没有业绩要求?

  ■现在的公司的小伙伴,都在出版行业锻炼过5年以上,做过畅销书,也很了解新市场。并且大家价值观、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大家都比较自律,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公司不打卡,也没有考勤,但她们每天都自己主动加班加点工作。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条条框框的东西限制她们,她们自己卷起来我都怕。

  关于业绩,我们会有一个大概目标。但重要的还是让大家适应新环境,跑出爆款项目。(完整版请见“编客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阅读推广
   第03版:集团产经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分销新视野
   第06版:分销新视野
   第07版:分销新视野/个性书店
   第08版:广告
   第09版:浙江书展/现场
   第10版:浙江书展/现场
   第11版:世界出版
   第12版:专题
   第13版:BK中国编客
   第14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5版:BK中国编客/专栏
   第16版:BK中国编客/特训营精编
   第17版:作家专访
   第18版:资讯
   第19版:业者论坛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一位中年编辑的转型:我不愿意做跟风者
手握多部百万畅销书,从业12年的她为何要离开?
商务印书馆奏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明双重奏
增强文化自觉 弘扬中国科技发明精神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BK中国编客/专栏15手握多部百万畅销书,从业12年的她为何要离开? 2024-11-01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