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凝
《人民画报》是家喻户晓的国家画报,许多人都知道毛主席为它亲自题写刊名的故事,也知道它自1950年创刊以来从未中断出版的历史。而在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学院的展馆里,却为参观者介绍了一份创刊时间更早的《人民画报》。两份名字一模一样的期刊是否也有历史上的关联?原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先后出版过3份以“人民”为名的画报,分别是创刊于1946年的晋绥《人民画报》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以及创刊于1947年的华中二分区《人民画报》。3份画报成为解放时期工农群众了解我们党对敌工作的重要窗口。
晋绥《人民画报》:一刀一木刻时势
吕梁学院吕梁精神教育展馆内的那份画报就是晋绥《人民画报》,创办于1946年1月的山西兴县,曾在办刊一年多的时间里服务了晋绥300万人民。画报以连续画为主,单幅画、时事漫画、木刻、绘画、剪纸为辅,可以理解为《晋绥日报》的通俗图像版。彼时,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晋绥《人民画报》编辑部也成为新兴木刻家们的卧虎藏龙之地。画报充分考虑农民的阅读能力,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任务,以政策为中心反映国内外政治动态,以及边区群众的对敌斗争、土地改革、生产建设、防旱备荒等情况,整体排版整洁、醒目、明朗,不仅起到了启发群众政治觉悟的作用,还激励了大家的革命热情。
尽管在创刊一年多后,因为人员工作变动画报停刊,但30余期报纸里,涌现出了力群的《送马》《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牛文的《丈地》《领回土地证来》、苏光的《摘棉花》等极富影响力的木刻作品,至今仍是研究解放战争晋绥人民斗争的重要史料。
华中二分区《人民画报》:战火烛光映热忱
与之类似,华中二分区(相当于现泰州、扬州两市范围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画报》同样以木刻、连环画、打油诗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与晋绥《人民画报》一样,华中二分区也采用了石印技术。繁琐的步骤、石版的损耗、不时的战斗使得这份工作相当繁重——画报印制规模日益扩大,最初是半月刊,第七期以后改为10天一期,后来又改为7天、5天、3天,印数也由最初的1000多份逐步发展到2万份左右,如印三套色,就要人工摇动机子6万次。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党的宣传事业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这份《人民画报》一直到1950年9月10日停刊,共出196期,是3份早期画报里连续办刊时间最长的。画报还发行到附近几个分区,间接促成了《盐阜画报》《淮海画报》《江海画报》等刊物的创办,足以见得当时影响力之大。
晋冀鲁豫《人民》画报:枪林弹雨鉴胆魄
相比前两份画报,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的《人民》画报创刊时便将自己定位为摄影画报。1945年年底,还是《战争画报》负责人的高帆带着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件,请求晋察冀画报社支援晋冀鲁豫创办摄影画报,最终邀请到了以摄影科长裴植为代表的几位摄影记者和技工,并带来了一批照相制版设备和摄影器材。画报创刊后不久,晋冀鲁豫军民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裴植、高帆等在前线拍摄了一组记录真实战场的照片。这些照片被上海《群众》周刊转载并在蒋管区散发,有力戳穿了国民党制造的蒋军在前线胜利辉煌的谎言,高帆也因此被授予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功臣”特级奖章。《人民》画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出版了8期,刊登了210幅照片,最后一期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特大号,选登了14组新闻照片,包括《夜渡黄河天险》《鲁西南空前大捷》《羊山集之战》《歼灭陈诚亲信第66师》《行进在鄂尔皖西南》《大别山上扎下根》等。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人民》画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晋察冀画报》合并成为《华北画报》,成为如今《人民画报》的前身。时间来到1950年6月。由《华北画报》发展而来的《人民画报》重获新生,成为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胶片和彩色印刷的期刊。毛主席亲自为其题写刊名。自此,《人民画报》作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开始用一次次快门记录着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壮阔进程,文种版本最多时达26种,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看3种刊物的历史,我们看到,尽管创办于不同地区,发行时间有长有短,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但以“人民”命名却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生动体现了彼时文艺界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深刻领悟和积极践行,这是我们党重视人民、重视群众力量的有力佐证和开展宣传工作的独特历史智慧。
今天的《人民画报》尽管与解放区的“人民画报”们在历史沿革上没有绝对的承续关系,但任凭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刊名中的“人民”二字依然时刻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画报人不忘初心,带着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人民至上精神,反映人民心声、展示民众形象,继续用镜头记录着独属中国人民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