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民
葛承雍先生著作《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历经30多年的学术沉淀,彰显了开辟一门学科、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从中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古代等级社会的解剖渐入人心,其反思社会,着眼国家体制、制度的用世功效一以贯之。
其一,经世致用是其治史根本。人总是立足当下,但要认识当下,却不能不有所追溯,有所外延,而历史研究就是进行追溯、外延的桅杆。《中国古代等级制度》这部著作,并不是穷经黩文的著述,而是具有较高资政、用世鉴戒价值的史学著述。它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现实,涉及等级制度的儒家理论根据,以及这一等级制度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的历史遗存仍然值得注意。
其二,有所褒贬是其治史视角。历史著述或以叙事见长,比如人物传记的书写;或以解析见长,比如对社会制度的分析。这些分析和研究,也体现了研究者的褒贬立场。别以为封建制度是千夫所指,是罪恶化身,在许多情况下,封建制度的人文浸润相当圆融,甚至非常符合天理人情的祈愿。在人们寻求家族继承和财富延续的过程中,那些血缘关系、裙带关系常常胜于资本链接,资本的冰冷与属缘的温热常常构成人性上的对比。作者很少使用“封建”这一容易引起歧义的标签,却通过不同社会的等级分析,让人们反思封建制度温热下的冷酷和惰性,这里的褒贬意识也显而易见。作者对于历史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深度解析,通过相当精湛和洗练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其思想性和政治性也蕴含在知识性之中。
其三,工具批判是其致思密钥。葛承雍的史学研究,非常重视宏观理论视角和微观细节罗致的关系。一方面,他在历史事像的具体表述上,非常重视历史细节、文物细节的分析说明。他经常强调“三万”意识,此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件物,其中强调社会阅历和知识基础的内涵不由分说,而在事实上,“识万件物”也并不容易。历史研究者时常遇到人工创造的各种器物,也会有不知道、不明白的感觉。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差异,也会带来对万千器物的陌生感。葛承雍强调“识万件物”,所以在这部著作中增添了有助于视觉识别的考古文物图片,这无疑是有助于扩展我们认知视角的一个重要苇航。
其四,深入浅出是其表达优长。我国当代史学研究经历过烦琐引证、大块摘读到以我为主、聊寻语助的著述变迁,这是一种学风上的变迁,但也是学术社会性日益突出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一书在文风上颇有所长,不管是引用文献还是文物见证,包括一些思想性文字的表达,都有一种雄强的辩驳语势和婉曲的说明魅力。作者重视书证、物证和语言穿透力,强调深入浅出,令人观物及理的著述风格,他对历史文物的解读,基于精细入理的观察和有所对照的思考,在我看来,这是其历史学著述能够深入浅出的重要原因。当然,“浅出”也不是供所有人识读,而是指可以取得跨界阅读、跨行阅读的效果。他从历史学领域延伸到经济学领域、政治学领域、艺术学领域等等,也都可以看出他的治学轨迹。
其五,穿越古今是其认知节点。《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一书,绝不是发微阐幽,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昭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部著作具有顽强的知识穿透力。我们国家从旨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康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与特定国际、国内环境形成的现实格局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读中国古代等级社会变迁,以及穿越古今的规律性思考和思想性认知,都值得我们持续、深入研究与思考。葛承雍这部史学著述的历史鲜活性和耐读性,也正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