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刀(书评人)
幼年时期的迪斯尼,除了爱画画写写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不同凡响之处,反倒是其父亲迫于生计,数度举家迁移,并重复着不太成功的经营。在迪斯尼的人生经历中,也没有我们传统作品中,常见到的那种半仙高人面相后的大呼小叫,一切如同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孩,在一块并不显眼的土壤上恣意成长。
实际上,无论是置于我们还是美国的教育理念之下,迪斯尼自小所受的教育均算不上特别的出色。即便在并不算多的同学中,他的学业也未见如何显山露水。以至后来同学们和老师对于迪斯尼的回忆,大都也只是停留在“他是个特别喜欢画画的孩子”,当然偶尔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搞怪之举。真正应该令国人备感敬佩的是,迪斯尼画画的习惯,几乎没有因为学业而受到影响,反倒受到老师包括家庭的一再鼓励。也正是这些源自方方面面对个性化发展备加尊重的环境,迪斯尼的画画爱好,才得以茁壮生长,最终展露出难以预料的勃勃生机。
如果说学生时代的迪斯尼只是受惠于美国的教育模式,那么在后来更事关他成功的奋斗历程中,各方激励因素汇聚而成的环境,更是促使他梦想得以变成现实的肥沃土壤。当迪斯尼服完兵役,抱定以动画为自己的毕生奋斗目标后却又屡屡碰壁时,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兄长抑或堂叔等其它亲属,均没有出于“为他好”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而是充分尊重迪斯尼的个人选择,甚至在条件异常有限情况下穷尽努力,积极支持他的事业。可以讲,迪斯尼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身边这些人的激励有着密切关联。
全身投入动画事业的迪斯尼,发展并不顺风顺水。但是,命运的改变定格于1923年。这年,经历挫折远远甚于成功的迪斯尼仍旧努力与纽约发行商玛格丽特·温克勒保持联系,希望发行他们的《爱丽丝》。凑巧的是,温克勒失去了两大动画客户,而临时顶缺的《爱丽丝》轻松征服了温克勒,让后者签订了6部系列电影合同,并承诺以后还可能续签合同,这当是迪斯尼事业征途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如果迪斯尼没有坚持,如果他不加倍努力,没有迹象表明,后来的巨大成就会凭空降落在他的头上。
一个人的儿时梦想到底能走多远?一项针对国人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工作就是童年的梦想的幸运之星只占7%。相比之下,迪斯尼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罕见。很多时候,就算我们有再多的想法,常常因为生计和身边人的关心说教,不得不屈从于现实,默默收起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不得不抛开所学专业,终其原因无非是就业,赚钱,成家,过日子。
某种意义上,迪斯尼的个人经历,既是我们社会,也是我们个人的明镜。从社会角度讲,那就是我们如何确立一种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全民化理念,特别是尊重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环境;从个人角度讲,那便是对放飞儿童梦想的坚信与坚守。如此一来,虽然这样无法断定我们的生活中必将涌现迪斯尼这样的奇迹,但是,当社会土壤得到科学改良,获得更好的收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