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京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4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4%;2014年,南京市计划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4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7%以上。可以说,南京市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14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工作进一步加重,既加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又涵盖文化发展契机的运用。主要内容包括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打造秦淮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和各种推介活动;抓住“青奥会”契机,依托高淳陶瓷、南京金箔等文化龙头企业,加大以“青奥”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
其中,针对如何推动南京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创意的融合,让南京文化绽放新的生命力方面,4月19日,在南京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家咨询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文化产业界的专家一起谋划南京新一轮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激活南京文化,从政策和企业自身入手。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将提升文化产业的方式概括为“五力”,即“活力、动力、魅力、合力、潜力”,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企业发展动力、通过演艺方式提升南京文化魅力、加强合作延伸产业链的合力、挖掘市场潜力等促进发展。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以南京文化投资集团为例,认为其形成的“大数据信用挖掘、消费者积聚、品牌建设”的一揽子工程模式,可以向江苏地区全面推广,形成“从南京看全国”层面的跨省域的区域性的文化金融联盟中心和联盟集团。
谈到文化产业中的小微企业发展,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建议“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可以更开阔,除了对国有的文化企业进行关注扶持和帮助以外,应该分一点精力甚至分更多的精力给小微文化企业”,其认为“民营企业的加入,对于整个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形成鲶鱼效应”。
据了解,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3年南京依托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南京市文化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搭建桥梁,让两者直接对接。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南京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的三个融合平台很有特色,但缺少提炼和对外宣传,建议‘十三五’南京文化发展纲要应当进入研究期,为‘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制定打好基础”。
借助外力,不断提升。“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两种势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怎么发展的模式。而兼并重组是两种力量融合的一种方式,只有把两者的东西各发挥所长合在一起,这样的话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专家组组长张树武认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需要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形成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文化产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把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聚焦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对大数据的文化应用上,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共建能力,建构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治理体系,文化市场治理体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以美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为例,指出,“一方面要提高传统的文化的生产能力,但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新兴的文化生产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挖掘”。
在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文化品牌价值的同时,运用外部先进手段和形式,或许成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