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求微电影市场化中的价值洼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晓明王少波

  2011年,中国微电影市场年产量仅为30部,而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则超过了1万部。微电影行业始终在高速的轨道上释放着无穷的能量,发展势如破竹。

  2014年4月24日,第四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在京开幕。本届微电影节以“光与梦想同在”为主题,针对视频短片单元、数字视频产品、商业品牌定制三个方向,其中设置的“光年奖”主竞赛单元、新媒体网络电影单元、年度品牌定制单元及“金手指奖”的剧本单元,自5月开始作品征集,至年底进行集中评奖颁奖。据了解,自2011以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共征集作品2000余部,剧本600余部,为微电影提供了项目的投融资交流平台和商家广告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以“电影:全球挚爱”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由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共同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余冠中,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朱永德,重庆市版权局副局长雷平,协信地产(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旭,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总裁冯伟,美国好莱坞中国传媒咨询公司总裁陈焱等出席。对话围绕微电影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和潜在价值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季认为,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微电影,它以后的跨界整合会愈发明显,包括与时尚界、地产界、策划界等等的融合,都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他预测,微电影未来的市场不会亚于现在的传统电影市场。

  中国微电影确实是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这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学艺术研究所主任刘汉文认为,电影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银幕数从2002年的不到1500块,到现在的2万块,今年有可能超过2.5万块,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微电影则可以为电影行业提供人才的支持和题材的开发。虽然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现在仍有一部分微电影除了时间短之外,和大电影也没有什么差别了。好的微电影作品能够看出艺术潜质和创作者的潜力。因此,微电影能为电影行业注入很大的可能性,现在不一定能准确预见。

  冯伟认为,虽然,微电影行业处于迅速发展中,当下从微电影行业本身来讲,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还是全球,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都难以养活自己,如何形成明确商业模式成为微电影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的微电影行业分为商业和非商业两种形态。据中国微电影制作联盟副秘书长杨明天介绍,商业部分的微电影基本上都是从以前的广告转化而来的,是品牌推广的营销模式。商业微电影又存在很多类别,并不仅仅是拍个片子讲个故事就好了,还包括品牌植入、概念植入等商业手段,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要把商品概念讲清楚,其实并不容易。而非商业微电影,现在是有很多喜爱影视的个体参与到微电影制作中来,独立微电影制作人的优势是,微电影并没有太多限制,形成了百家齐放的局面,因此和电影不同,微电影具有题材更广泛的优势。

  中国微电影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云,开设有自己的郑云工作室,已拍了超过500部微电影,全球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次在看他们拍摄的微电影,各大视频网站、国外都有他的工作站或专区,但郑云还是困扰于收支难以平衡,不断投入,为了能够继续拍下去,不得不压缩成本,有时候甚至化妆师都请不起,更谈不上宣传包装。虽然郑云工作室尚末赢利,但郑云有信心在2014年取得突破。

  郑云认为,当下,微电影存在以下几种盈利方式。一是广告植入;二是各大网站的广告分成,即在片头片尾加的广告;三是广告定制,现在大部分盈利模式都是微电影定制,这也是最常态的。此外,就是衍生品,微电影因其创意灵活具有个性化,使其衍生产品市场也大有潜力,例如《Always On Line 》的酷库熊,能以形象授权的方式发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保护版权深掘价值洼地

  伴随着微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的微电影产业的版权保持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成立联盟把全国的微电影作品放在一个平台上和各大网站沟通以更有话语权的设想,郑云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很多同行都很想做这样的事情,但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大型视频网站每天上传的片子接近10万部,如果平台的数量级达不到,那么话语权还是不对等的。今后微电影发展的趋势,就是把好的人才和好的作品集中起来。而这就需要资金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然而像郑云工作室,每年差不多拍100部微电影,浏览量非常高,但是收入并不乐观,主要在于版权得不到保护。原创的核心是原创者,保护原创者的版权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以微电影的资源为核心,进行生产指导、要素整合,服务微电影行业。以等价交换、对等交易的方式,各取所需,避免侵权。

  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认为,对版权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对微电影行业的个性化服务,是微电影产业今后要走的道路。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关注微电影的类型化和商业化问题,思考还能开发哪些新题材,供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微电影作为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数字时代带来的生活中有趣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商机,需要通过有序的市场,促进微电影从一种社会现象变成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微电影拍摄,除了社会上的精英团队以外,很多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这些学生的作品会涉及很多版权问题等困境,所以如果能够从创作、渠道、播放、交易等各个环节上,帮助不太了解整个运营体系的创作者,才能实现最大价值。美国好莱坞中国传媒咨询公司总裁陈焱认为,保护产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保护产权来维护从业者的利益。

  原创力是发展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微电影发展和网络视频发展息息相关,微电影的原创性更多是适合网络时代而产生。

  这些年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增加迅速,国家的版权保护也有所举措,我国视频原创市场庞大,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微电影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创造力的推力。当原创力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时,微电影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微电影评论人张斌持认为微电影产生后虽有很多定义,但一定要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如今的微电影良莠不齐、题材各异,点击量并不能代表一切,实际上,许多微电影都借鉴了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些时空压缩、感官重构的特色在其中,基本上人们熟知的优秀作品,都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结构。

  在微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例如美国在宣传发行体系之外,有很多其他渠道,美国票房在整个电影发行收入中只占30%,其他70%在靠院线以外的收入,而互联网的兴起,给美国电影的收入格局带来很大的变化。中国在宣传发行上起步晚,但正好搭上了网络视频发展的快车,中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对电影营销有很大促进。冯伟认为,我国微电影的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中国的微电影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摆脱最原始的投资形态,从业者往往需要寻找资金来源,然后据此来调整微电影内容。从根本上讲,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宜微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从业者作出改变,挖掘微电影行业中的价值洼地。为此,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与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共同推出中国首个“微电影版权保护认证体系”,将形成每年规模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池,用以帮助十至二十家中小微电影企业(每年)解决100部微电影融资方面的问题,为微电影创作团队提供版权登记、保护、交易、融资等系列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上市公司年报分析
   第03版:国际出版集团年报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分销视野
   第06版:大众出版
   第07版:产业观察
   第08版:国际合作专题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非小说
   第11版:书评·童书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市场
   第15版:关注
   第16版:话题
探求微电影市场化中的价值洼地
俄罗斯电影加速海外拓展
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探讨本土化策略
北京动漫短片《鹰与鸡》入围斯图加特动画节
给微电影的4点建议
“五一”票房3.62亿元同比缩水15%
中国图书商报关注15探求微电影市场化中的价值洼地 2014-05-06 2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