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手术台时,老师将柳叶刀交给了我。我闭着眼准备切开皮肤,脑海里浮现的是自己无数次模拟演练的画面,然而并没有预想中那般顺利,第一刀没有划开,我心急一用力,再一刀下去,切口直往外冒血。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以锯齿状的切破口,完成了我的“第一次”。这是20 多年前的事了,可当看到年轻的健康演说家们在舞台上青春飞扬时,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在19 位青年医生的讲述中,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苏佳灿医生尤为令人难忘,他为高龄骨折老人撑起一片蓝天,为提高高龄病患的生活质量,勇于担当、敢于突破。而他一片赤诚之心的原点来自于患同样疾病过世的祖母,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承受失去亲人的苦痛。两位“家庭医生”张世娜和陆萍温情、平实、真诚的讲述,也让人体会到社区医生为普通市民把好健康第一关的使命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年轻医者的这份仁心,令我也忆起了自己的初心。
“患者是将自己托付给了你,要记得你手里拿捏的是一条生命!”老师曾经告诫我的这句话谨记在心。你将生命交给了我,面对托付我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就是让每一位医生,每时每刻都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原因所在。因为一个疏忽,一个大意,后果都将是以生命为代价。我的恩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的创始人唐振铎教授,他的医学素养、医技储备浩瀚如海,他可以持续4 小时为我们讲解腹痛与发热,各种类型、症状特点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一部部砖块厚的医学百科全书他倒背如流,遇到特殊病情,他随口就可指点我们查阅哪部典籍中第几页的内容,犹如“医神”。在这些医学大家的指引下,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善于探究的习惯,也越发感受到,成为一名医者,不仅要有仁心,也需要仁术。而仁术的取得,无他,需积累与反思。而欣喜的是,昔日在我的老师、前辈们身上所看到的,在健康演说家这个舞台,我也窥探到了几分。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影像医学科的孙奕波医生,把令人纠结的“肺小结节”,如何判断,如何对待,解释得淋漓尽致、清晰透彻;“90 后”医生柯国峰,将“蛀牙那点事”结合他的从医经历,演绎得绘声绘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侯霄雷医生,把“便便”这个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讲得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这些年轻的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技,还能把复杂艰深的医学知识,融入百姓的日常话题,阐述简洁明了的见解,提供实惠、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我想,这就是唐振铎教授等医学巨匠想要传递给我们后辈医生的医者之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