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去哪儿了》围绕着一个大人和一群孩子展开,这个大人是一位本意想去寻找儿子却被阴错阳差当成了支教老师的父亲“大熊”,这群孩子,比较特殊——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各自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留守儿童,人物的核心是儿子明亮。故事的基调很温暖,结局很团圆,但我读完这个故事,却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情感张力和心灵激荡,轻盈中显得厚重,温暖中让人忧虑,团圆之后让人忍不住期待更多的团圆。
邓湘子的笔一向是轻灵而充满善意的,这次他把写作的对象对准了中国的6100万留守儿童。小说中重点刻画的9个孩子,他们被不得已甚至是理所当然地留在乡村,他们的父母去了城市寻找活路,他们也因此被剥夺了亲情、教育、健康成长和生存空间的活路。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乏,是这些孩子的童年之殇,也是社会之殇。
爱的缺失是作家首先敏锐地观察到的问题。在书里,我们惊喜地看到,邓湘子把爱的力度把握得刚刚好,对“爱”的展现节制而内敛, “爱”在作家的笔下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是父爱,也是大爱;有血脉亲情,也有师生情怀;有对爱的展现和诠释,更有对爱的呼唤。对这些孩子来说,刚出生就被剥夺了父母,一年和父母团聚不到一次。可以说,从童年开始,他们就带着巨大的心灵创伤,这创伤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家庭的撕裂和分离带来的情感与爱的缺失。而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放弃了最珍贵的亲子教育的机会,其实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正如在小说的结尾,明亮的妈妈悔恨地感叹“太年轻、太冲动”,明亮的爸爸大熊内疚地回忆家庭分离后自己的痛苦和自责,其实是作家借小说人物之口,传达对社会的警示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留在山村陪伴这些留守孩子、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大的爷爷奶奶辈也在逐渐老去和逝去。作家通过设置三奶奶的去世这一情节表达了他在这一现实问题上的担忧。这些老人,他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儿孙是他们唯一的心理安慰和情感寄托,常年劳累地承担着留守家庭的重负,他们的身心状况每况愈下。当他们离开人世,留守孩子的依靠又在何方?
除了亲情缺失,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这些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小说中,作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直接而细致的展现,用了颇多笔墨,设置了层层推进的情节。在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中,父子关系都隐藏在大的师生关系之下,全书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也是在学校。小说一开头村长对大熊焦虑地感叹“学校没有老师,他们就这样东游西逛”,其实表达的不只是他的忧虑,也让读者产生对祖国未来的少年儿童素质水平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