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是作家马伯庸主编的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马伯庸自驾从成都出发,一路北上重走了当年诸葛亮的北伐之路,沿途记下了所见所闻,并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出发,回忆并分析了三国历史。
去年10月,马伯庸携三位同伴,自成都一路北上,经剑阁,到汉中,穿祁山,过秦岭,直奔五丈原,自驾重走了一次诸葛亮北伐之路。马伯庸将此次旅程命名为“文化不苦旅”,一直在微博上做直播,引来了4亿的阅读量和4万的讨论量。近日马伯庸将该次旅程中的所见所闻集结成《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是该系列的第一辑,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为何将诸葛亮的北伐之路作为“文化不苦旅”的第一站?谈及原因,马伯庸说起了他的三国情结:“我一直喜欢三国,小时候喜欢三国演义,现在喜欢三国志的正史。而诸葛亮是三国里最突出的一个人物,他六出祁山是最悲壮最有理想主义的事迹,我追寻的,除了还原真实的史实之外,还有古人的这种精神和魅力。”
而在出发前,马伯庸复习了一遍三国志的历史记录,查阅了每个地方的景点和传说。关于《文化不苦旅》这个书名,马伯庸说,这次旅行探访古人行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无论多艰苦都不会觉得困难。书名是对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一个谐用。
通过此次旅行,马伯庸意识到,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祁山时,马伯庸站在祁山堡上,可以望见四处山川大势,哪里走河过山,哪里屯兵屯田,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让他体会到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才智。除祁山之外,秦岭也让马伯庸印象深刻。他在之前研究三国的时候,对难走的秦岭路完全没有认识,此次从汉中到西县(祁山乡),在高低起伏的山势中又遇到大雨,开车走公路都历尽艰辛,这才深刻认识到诸葛亮在三国时代就驱动十万人走这条路,实在非常人所为。
正如马伯庸在书中写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亮和蜀军在千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等让人怦然心动的体验。
如今,每当马伯庸想到诸葛亮,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他说,当整个旅途结束时,诸葛丞相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已和出发时大不相同。他看到诸葛亮所看到的山水,走过诸葛亮所走过的栈道,呼吸着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着同一条汉水的奔流。诸葛亮不再是史书上那一行行冷漠的描述,而是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他觉得诸葛亮几乎已成为自己的一位朋友。所谓的了解和尊敬,大概就是如此吧。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系列,问及马伯庸接下来的计划,他表示,接下来最想挑战的是玄奘西行之路和苏武北去之路,另外对徐霞客、郦道元等古人的路也很有兴趣。马伯庸说:“这种旅行,要看机缘和状态。感觉到了,一年去三次,感觉没到,三年去一次。旅游这种事情,一定是遵从初心,不能欺骗自己。想去不想去,自己最清楚,不能勉强。”
马伯庸
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等,曾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