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最能体现一本科技书的逻辑结构,而逻辑结构是否严谨往往事关一本科技书的成败。目前,出版社的来稿多为自投稿,这种稿件一般都为完稿,编辑并未参与稿件框架的商讨。所以,这类稿件在审稿时对目录进行研读就更为必要了。
逻辑框架不严谨。需要对目录整体内容进行把握,方能察觉。
例如水利水电社来稿《蚕桑生产技术集成》一书中目录(节选)(见图1)。
通过审读目录,可以发现第三、十一章和第八、十二章的内容似有相通之处。继而在通读稿件后,我又重点阅读了此四章的内容,接着可以看出其中第三、八章为一般性的栽培养殖技术,而第十一、十二章为河南省的优化养殖技术,但是两者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一致的。审读过后,我在审读记录中,建议将第三、十一章以及第八、十二章,进行合并或紧密编排,以使文章的逻辑顺序更加明晰,经责任编辑与作者沟通协调,他们认同了这一提议,并根据具体情况对书稿的章节编排进行了调整。
标题中的概念内涵不清、外延不当。 这一问题是最容易通过审读目录来发现的。
比如水利水电社来稿《水库管理手册》一书中目录(节选)(见图2)。
通过审读一个小节的目录,可以发现节标题中“管理法规和标准”中的“法规”意项与“1.3.2法规”意项不一致。法规的含义有二:一是法律、法令、条例等的总称;二是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体系中,依次有:国家法律(人大)、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各部委)等。所以,在此二处使用“法规”一词,虽然并无错误,但却有可能导致读者对“法规”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仍旧建议作者修改节标题的表述。
层级关系含混。如果说,标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当、不明晰可以通过修改标题来弥补不足,那么层级关系含混的修改就比较复杂了。
如水利水电社来稿《电网企业培训工作典型案例与经验》有篇章目录(节选)(见图3)。
通过审读篇章目录,可知全书是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和已有经验对“培训管理”“培训方式方法”“新员工培训”等三个方面内容安排全书结构的。然而,这种划分却使得全书层级逻辑含混,因为三章的标题并非完全独立,而有边际不清、互相交叉的情况,如“‘2+1’评价法确保‘人尽其才’”这一篇内容,既可以划入“新员工培训”中,也可以放进“培训方式方法”里。目录中“‘积分制’全员培训师活动”也存在相同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混乱,是因为作者在进行章一级标题的划分时,没有明晰逻辑关系,使得所写内容一旦涉及多个领域时,其所属便会引起混淆。鉴于此,我在审稿记录中建议作者对全书的篇目进行梳理,选取合理视角重新进行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