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品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晦暗生活中捕捉阳光
《童眸》黄蓓佳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5月版/22.00元
  ○田 俊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

  读到《童眸》中的仁字巷在一场暴雨后变成一条河流,我仿佛瞬间穿越回到小学时代。我所就读的游府西街小学比邻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新街口,而20多年前的游府西街也不过是一条两边排列着大小院落的巷弄。班里一个于姓女生就住在其中的一个大院子里,所以我们把那个院子称为“于家大院”。夏天下大雨,应该是排水不给力,院子里满满的积水,我们一放学就冲过去在水中蹚过来蹚过去,不到天黑舍不得离去。

  中年时回首少年心事,一如冬日夜半起身喝那杯搁凉的咖啡,所有的味道都在,只是多了些思考的冷然明静。

  黄蓓佳在后记中坦陈:“我的这本新书,说它是小说可以,说它是记事散文,是回忆录,也都可以。”书里的故事有她的童年记忆。而我们的童年相隔几十年的光阴,却依然如此合拍,也许,所有的童年都是这样,单纯,明净,自带闪光。

  这并不是说童年美若天堂,即使令人仰视的所谓成功人士也历经童年的艰辛。著名钢琴学家阿图尔·鲁宾斯坦5岁就登台演奏,用他的琴声征服了世界,但他说起童年,会说起自己不喜欢练琴,所以想方设法用小玩意引起兴趣。“我会在乐谱中夹一本好看的小说,钢琴右边放一盒樱桃,左边放盒巧克力。我用左手弹着快速走句时,用右手拿樱桃吃,或者换手来做,而且一直在看我的书。”

  咖啡的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正如阿图尔给自己樱桃和巧克力,《童眸》里的朵儿会奖励自己一片细妹子的芝麻酥糖,孩子们就这样“兴高采烈地生活着”。

  童心,往往就这样创造出最动人的童话。

  小说中的孩子天真烂漫、个性鲜明,但他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小天使,即使惹人怜爱的主角朵儿也是“菩萨心、兔子胆”的普通女孩。在一片贫瘠晦暗的背景之下,这些孩子却勇敢地为自己和他们捕捉阳光,宽容疑似重病小伙伴的臭脾气,帮细妹子赚钱养家,解救身陷婚姻泥潭的大丫……

  究其根本,很多心理问题并非来自不快乐,而是来自对悲伤的不接纳,追求快乐没有错,错的是认定活着必须时时快乐,而人生真相本是五味杂陈。

  小时候,我们家后面有一口井,夏天井水清冽,最适合用来冰西瓜。我常常主动请缨去打水,因为我喜欢把水桶抛进井里,在拎出水面时因为浮力与重力平衡而有瞬间的失重感。唯一的缺憾是回程越拎越重,只好盼望快点长大,力气变大,拎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奶奶笑眯眯地告诉我:“等你长大了会觉得更重更吃力。”这简直太奇怪了!奶奶接着说:“小孩子不惜力。”

  这简直像是一句哲理充沛的箴言。不是成年后这个世界更多雾霾,而是我们丢失了捕捉阳光的勇气和决心。

  黄蓓佳谦逊地说《童眸》是“回忆录”,其实那绝非记忆的再现,她轻淡地隐藏了厚重而朴素的祝愿:亲爱的小孩,永远不要忘了像这样兴高采烈地生活,哪怕历尽劫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江苏书展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大众出版
   第08版:产业观察
   第09版:中版好书榜
   第10版:行情报告
   第11版:精品推介
   第12版:传媒中国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夏季特刊
   第15版:夏季特刊
   第16版:夏季特刊
本版关注
从晦暗生活中捕捉阳光
中华天地在歌唱
姆咪图画书:顺应儿童天性的奇幻森林
书写童年的启示
中国园林 有表可稽
从历史维度探寻东北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图书商报精品推介11从晦暗生活中捕捉阳光 2016-07-15 2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