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夏季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非:返回去的已不再是家乡
格非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
《望春风》格非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48.00元
  关键词  时代  人情  江南故事

  作家

  ■唐 山(书评人)

  “用文字为消失的故乡作传。”对于新作《望春风》,格非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说法带有误导性,因为沿着这个思路,不易读懂这本有些怪异的小说。

  在一般语境下,故乡总是完美的,而具备成“传”的故乡,恐怕要算是乌托邦。

  可在《望春风》中,“儒里赵”村远远算不上乌托邦。确实,这里有不肯受辱的赵孟舒,宁可自杀,也绝不肯玷污斯文;也有义薄云天又极富草根智慧的赵德正,有恩必报,却又八面玲珑;还有“我”的父亲,软弱无奈,却充满人性的温存。但这里也有咄咄逼人的梅芳、面善心恶的唐文宽、肆无忌惮的高氏兄弟、极端自私的赵锡光……

  表面上看,“儒里赵”村还保持着一分对“瓦窑赵”村的鄙夷,俨然保持着对文化的最后一丝敬意,此外,这里还残存着少许淳朴、宽厚的乡俗。然而,随着赵礼平这样新一代“狠角色”出现,这一切又完全被扫平——在“儒里赵”村,看不到一个能承托价值的、坚固的锚点,人们活着,更多是出于习惯,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小说以父亲带着“我”去给人算命为开端,而这次算命的结果,却逼得年仅15岁的春琴不得不嫁给赵德正,由此留下一段孽缘。紧接着,是父亲的离奇自杀,而当年抛弃“我”的母亲突然出现,将“我”带到城中,在“儒里赵”村人看来,这简直是一夜间飞黄腾达,甚至让“我”足以强娶到村中最美的雪兰。然而,一旦投入平庸的城市生活,梦想迅速幻灭,原来“我”依然只是万千最卑微者中的一个,雪兰最终离“我”而去,随着时间推移,“我”才知道真相:父亲的自杀竟来自母亲的告密,而她又为此陷入沉重的自责中,至死都无法解脱。

  可当“我”回望乡村时,却发现那里一切都改变了——“好人”们集体失败,“坏人”们也未能胜利,大家在命运的折磨中不断涂改着自己:有的人幡然悔悟,有的人变本加厉,有的人原形毕露……可这一切在变动的时代面前,实在太苍白,连自以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也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厨师,所有人都被光阴蹂躏。小说以令人惊悚的方式结尾:“我”和春琴最终走到了一起,带着“乱伦”的困惑,回归乌托邦。

  格非真要用《望春风》留住故乡吗?可能恰恰相反,因为小说从一开始展示的便是正在崩溃的乡村,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已很难从中找到什么传统的东西了。无非是老一代人造了恶,年轻一代人不得不将其继续下去。人人都在挣扎,可事实上,并无一人真的逃脱宿命之网。

  在《望春风》的结尾,格非没有让“我”或“春琴”自杀,还刻意添上一句“仿佛若有光”,但仔细想来,这个光对于“我”和“春琴”又有什么价值呢?既有的被抹去了,重建的又能维系多久?《望春风》所展现的并不完全是城市对乡村的毁灭,它也描绘了群体对个体的碾压——在这个氛围中,每个人都已被套牢,面对早已定好的结局,我们的挣扎除了制造出一些话题之外,毫无意义——“乱伦”真是解脱吗?真是一个意外吗?它不过是父亲投进“我”生命的一道阴影而已,前一代的罪过成为了下一代的枷锁,越挣脱,你造的恶就越多,它们又会成为后代还不清的债。

  也许,对于传统乡村,格非的心中也充满困惑,因为他也没见过其本来面目,他所看到的也是一个正在沉没中的乡村,无非是那时速度更缓慢,当下的速度更快捷。可只要有堕落的力量,就会有加速度,对比那时与当下,速度虽异,这个加速度却可能是恒定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找不到解决方案,回到过去,我们依然找不到解决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望春风》揭开了一个巨大的虚无:一切坚固的终将成灰,我们无处可逃。

  显然,《望春风》是一本非常格非的小说,在写实主义的皮相下,掩藏着现代主义的苦痛——格非是认命的,命始终是他小说中不可超越的规定性,正因为有命,所以我们都是可怜人——自以为在活着,其实一直在死亡。

  或者可以这样看,《望春风》的价值在于它忠实描绘了一次崩溃,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甚至将它接纳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还能回到故乡吗?恐怕这是一个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也许,真像格非所说,这本小说返回去的,已不再是家乡,可是我们只能返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江苏书展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大众出版
   第08版:产业观察
   第09版:中版好书榜
   第10版:行情报告
   第11版:精品推介
   第12版:传媒中国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夏季特刊
   第15版:夏季特刊
   第16版:夏季特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成果出版
张炜:在我所有小说里, 它最贴近历史的原貌和真实
格非:返回去的已不再是家乡
叶广芩:老北京记忆的追寻之旅
中国图书商报夏季特刊16格非:返回去的已不再是家乡 2016-07-15 2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