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明斯基首创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史忠植向在场观众介绍了马文·明斯基的学术贡献,并表示,“《情感机器》是明斯基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他从意识、心智活动的层级、常识、思维、智能、自我这6大维度,提供了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的情感机器路线图”。依据明斯基的观点,“解释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设计出了能理解、会思考的机器,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相比现在的机器人,未来的情感机器将是一个有温度的机器人,它可以跟任何一个人类去交流,去互动,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脉搏。不久的未来,将是人机共生的美好时代。
探究人类思维运作,构建有情感、会思考的机器,是每一个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终极目标。许多人认为大脑是由一种只存在于生命体内的物质成分组成,机器不能感觉或思考,不会担忧自身的变化,甚至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更不会产生促成伟大的画作或交响乐创作的思维。但苏中认为,“如果计算机可以理解图像、视频、语音、文字,像医生一样去理解一个病人的记录。整个IT会从原来以计算为核心,迈入一个以数据为中心,进而发展到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时代”。(倩)
《情感机器》[美] 马文·明斯基著 王文革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版/99.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