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感机器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湛庐文化独家承办的探寻大师足迹活动第2站——“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暨马文·明斯基学术思想交流沙龙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史忠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IBM中国研究院研究总监苏中,IBM阿尔马登研究院院士Ronald Fagin围绕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的生平和学术贡献以及如何构建一台拥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机器展开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1975年,明斯基首创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史忠植向在场观众介绍了马文·明斯基的学术贡献,并表示,“《情感机器》是明斯基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他从意识、心智活动的层级、常识、思维、智能、自我这6大维度,提供了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的情感机器路线图”。依据明斯基的观点,“解释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设计出了能理解、会思考的机器,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相比现在的机器人,未来的情感机器将是一个有温度的机器人,它可以跟任何一个人类去交流,去互动,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脉搏。不久的未来,将是人机共生的美好时代。

  探究人类思维运作,构建有情感、会思考的机器,是每一个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终极目标。许多人认为大脑是由一种只存在于生命体内的物质成分组成,机器不能感觉或思考,不会担忧自身的变化,甚至不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更不会产生促成伟大的画作或交响乐创作的思维。但苏中认为,“如果计算机可以理解图像、视频、语音、文字,像医生一样去理解一个病人的记录。整个IT会从原来以计算为核心,迈入一个以数据为中心,进而发展到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时代”。(倩)

  《情感机器》[美] 马文·明斯基著 王文革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版/99.9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大众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成长教育/数字化教育专题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分销视野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中国馆记
   第10版:专题
   第11版:数据
   第12版:专栏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创意城镇
   第16版:海外
馆配新书
儿童阅读持续升温 文学作品强势崛起
援非抗埃长篇报告文学 《大国担当》在京发布
情感机器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图书商报数据11情感机器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6-08-09 2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