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禾峰
《照片的“罗生门”》是艺术史博士邢千里在《中国摄影简史》出版后的又一部摄影批评专著。该书集中对近20年的中国当代摄影新现象进行梳理和定性,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跨艺术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史学的多学科视角,洞察这个错综复杂的影像时代。
中国摄影经过180余年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异彩纷呈、新事物层出,同时又错综复杂,使身处其间的摄影人迷茫彷徨。邢千里在《中国摄影简史》中梳理了从中国晚清到2000年的摄影史后,大胆地向中国当代摄影进军。
在对比了西方摄影史、中外美术史的进程后,作者首先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阶段给出了定位:中国当代摄影还是一位少年。他认为,中国当代摄影在成长道路上不乏烦恼,虽然稚嫩却拥有各种可能性,在与绘画的纠缠和西方摄影的交流中,中国摄影探寻着自己的归属与前进道路。
《照片的“罗生门”》这本20多万字的专著一方面以不同的摄影门类为经,评析了纪实摄影、观念摄影、人文摄影、风景摄影存在的问题,尤其对“新锐”摄影、自媒体摄影和摄影展中的“长期关注”单元进行了反思和恳切的评价;另一方面以摄影生态为纬,从摄影作品的创作、观看和鉴赏等方面反观当代摄影的处境。
就摄影的不同门类而言,作者论述了一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纪实摄影符号化、概念化,缺乏对摄影对象的挖掘和关注。第二,观念摄影晦涩难懂,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手法掩盖内在的空洞无物。第三,风光摄影迷失了现实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沦为同质化的视觉糖水片。第四,肯定了新锐摄影在摄影创新道路上的勇气和信念外,尖锐地指出部分作品中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精神主旨和话语逻辑。第五,近年来兴起的自媒体摄影,带着自我表达和情绪抒发的基因,使摄影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促进了“艺术大众化”的普及,但也表现出一种不良倾向:画面品质欠缺与文化责任缺失。
就摄影生态而论,中国当代摄影出现某些新现象。第一,在创作上,一方面摄影人往往由于急于表达主题本身,而将事物之间的关系设置简单化、表面化,这恰好是今天观念摄影作品自说自话、矫情空洞的原因。另一方面,摄影作品的抄袭、套路,也严重阻碍了真正的创新。第二,当下评判摄影作品的好坏,很容易陷入创作者表现形式的“圈套”中,只有正确识别和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才能辨别出作品的高下。第三,关于摄影和图像伦理问题。一些纪实摄影作品为了拍摄弱势群体,忽视被拍摄者的尊严,部分商业摄影为了具有轰动效应,故意使主题误导公众。第四,摄影展览中的装置化和影像化趋势,诱导观众产生情绪共鸣,未能真正让观众产生共情,触动他们的心灵。
作者带着读者追溯西方摄影的源头、梳理中国当代摄影的新现象,以批判的姿态提出主张:中国当代摄影人应担当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介入社会的良性发展中。他以人文学者的情怀,一手举起西方摄影之盾,一手擎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矛,于攻守之间拨开中国当代摄影前进路上的层层迷雾。《照片的“罗生门”》反照出这个错综迷离的影像时代,以求索的姿态发出叩问,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