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瑛
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十年踔厉奋发,二十年精彩蝶变。2022年是习近平同志总结提炼“晋江经验”20周年。作为“晋江经验”的发祥地,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在“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产城人融合,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全面发展的典范之路。
晋江很小,小到只是全国1800多个县中微不足道的一员;晋江很大,大到它仅用福建省1/200的土地就创造了全省1/16的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位,连续28年领跑福建省县域经济。从“高产穷县”到“经济强市”,晋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康庄大路。不得不说,“晋江经验”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都值得思考、借鉴和学习。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起点,总结过去,从中汲取智慧,学习和传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放眼未来,才能更好地出发。
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作为出版行业,又应如何应变,为时代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立足东南地域优势,传承优秀八闽文化
出版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大学出版又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行业,是高等学校伴随教学科研要求开展的编辑出版活动,作为福建唯一一家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从创社伊始就把坚持“学术为本,教材优先”,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办社宗旨,力求从出版方面为学校发展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同时依托地域特点和母体学校资源优势,在“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出版社”这一崇高使命的感召下,努力将学校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凝练出主题出版、台湾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经管、法律、广告、化学、海洋研究、闽南文化、古籍整理等特色图书,在记录、宣传、传播、弘扬八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特别是闽商文化和华人华侨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春华秋实满庭芳,栉风沐雨砥砺行。建社37年以来,厦大出版社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高校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的成功之路,凝练出自己的发展理念——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
在一代代厦大出版人披寒历暑、不断积累的努力下,厦大社共出版图书8000多种,电子出版物200多种,目前年出版新书400多种,重版300多种,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图书出版物占全部出版物的13.2%。其中,《台湾文献汇刊》被选送为国家领导人访美赠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赠书之一;国家规划重点图书《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闽南传统建筑》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顺应时代精耕细作,凝神聚气再谱新篇
文化多元传遐迩,刺桐盛世正延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作为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肩负书写伟大时代的职责与使命。
文化出版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年来,为传承发扬福建地方文化,厦大社深耕地方出版,出版发行了众多福建文化、闽南文化以及泉州文化宣传和教学的图书,其中与泉州相关的有近百种,包括“泉州南音论丛”(2003泉州师院南音学院王珊教授主编,共8册,为泉州师院南音专业取得硕士点做出贡献)、“晋江文化丛书”、《闽商发展史·泉州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汇编》、《泉州学概论》(著名泉州方言专家林华东等著)、《印象晋江》等。
晋江,是我国众所瞩目的经济重镇,同时也是人文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尤其需要潜心投入和默默耕耘。卷帙浩繁的“晋江文化丛书”,是晋江市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执行主编李灿煌,曾任晋江市文联副主席、晋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该丛书于1997年启动,至2013年,共编纂出版6辑38册,逾900万字,其中有3辑30册由厦大社出版,涵盖晋江的历史、人文、地理、建筑、民俗、掌故和文学创作,林林总总,堪称晋江的文化志和文化百科全书。从文化的多角度和多层面汇编这样一套地方文化丛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具有重大意义。
展望未来,厦门大学出版社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理念,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的优势,凝心聚气,精心策划,打磨精品,传播优秀八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