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义挺
十几年前刚入职基层检察院时,就知道蔡福华老师是实务届和学术界的双料“名人”,是福建莆田这座小城里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当时全国检察系统获此殊荣的也不过百余人,福建全省仅有4名。福华老师还是全省唯一一位连续三次获评“省十佳中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省青年法学人才”“省法学英才”的学者。耗时8年、逾35万字的作品《刑民关联案件的法理展开》既展现了这位资深法律人的深度思考力,也诠释了他臻于至善的治学态度。
让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实践的源泉。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福华老师的研究源于实务需要,并总是以解决实务问题为导向。该书也不例外,近年来数字经济、新兴业态等飞速崛起、喷薄涌现,社会关系复杂多变,法律调整对象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大量涉及刑法与民法交织竞合、牵连、冲突、衔接的问题跃然于司法官眼前,为法律的准确适用增添了诸多变数。尤其是如何处理好“民法典时代”刑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更是值得实务部门认真、系统回应的焦点。作为实务界的学者,对“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研究也更应关注司法实践的真实状态、反映法治发展的时代印记。这部新著秉持了福华老师一以贯之的实证务实的研究思路,书中精心选取了21个典型疑难案例,对刑民关联法理作了生动剖析和检验,是实战化的司法实践参考指引。
让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创新的意识。这部刑民关联的新著,首先体现了跨越司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双重创新。书中提出了“刑法上的占有和所有应当相同于民法上的占有和所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实质是非法所有目的”“民法上的合法行为不应具有刑事违法性”“民法上的违法行为不一定具有刑事违法性”“引入保险法上‘不可抗辩条款’处理涉保险诈骗案件”等一系列新观点,都是基于实践基础的理论提炼,具有鲜活的案例气息和浓厚的理论气息。其次体现了跨越民事法与刑事法的双重创新。福华老师有着深厚的民法学功底,对民法理论与刑法理论的交叉应用游刃有余,又擅于从民法的角度切入审视刑法问题,分享给读者别样的视角,特别是其对“先刑后民”“重刑主义”等现象的反思,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再次是体现了跨越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双重创新。全书不仅关注刑民关联案件的实体判别,对“刑民关联案件程序运行”也作了深入探讨,对“同一事实”理论、刑民关联案件的审理模式、“刑事追缴”和“责令退赔”的功能缺陷、民事救济渠道等程序问题的完善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让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不懈的耕耘。学术创作的过程,往往只有15%的灵感产生于写作前,剩下85%的灵感都来自写作过程。福华老师说刑民关联的复杂程度曾让他在写作中多次感到力不从心,但诚如成书之时他所感受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学术研究更多时候带来的是关于知识的幸福。在法律的“应然”和“实然”、“先验”与“超验”、“即时性”与“超时间性”等抽象命题之中徜徉,找寻连接到法的多维空间的诸多通道,这或许是学者特有的乐趣与烂漫。胡云腾大法官在序言中说,对一线检察官,能够写一篇文章已属不易,著一本书更难,长期保持思考和研究兴趣更是难上加难。福华老师“梦想葱茏、笔耕沧桑”,40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出版了7部个人专著、2部编著,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数百万字的学术作品,这份成果十分不易。记得2013年北大法学院潘剑锋教授到莆田讲学时,给予福华老师研究成果很高评价,赞叹其难能可贵、取得了很多专职老师都达不到的学术成就。
有梦想的人永远年轻,在福华老师的作品里,读者会发现他娴熟的办案技巧、丰富的司法经验、大胆的理论思考,更能感受到他“恰同学少年”那般对探索新知的活跃热情。他的学术履历称得上“往昔峥嵘岁月稠”,他的创作思维依然风华正茂。法治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无数法律人接续奋斗。而在法律科学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之中,福华老师所提倡的“超越案件本身的实践,超越理论本身的思辨”的科研精神,是他、也是我们这些晚辈后生们畅游这片星辰大海的坚船利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