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中国传统文化 融通
○马 达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的两个基本事实:一个时间节点,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大致可以称为20世纪初期;另一个是传播路径,经由苏俄向东传播至中国。
无论作为主义,还是作为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至发展到今天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其间百余年的历程,经历了隔膜冲突到理解、接纳、容受,乃至完美融合。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有识之士就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作为一切行动的重要指针,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与时俱进,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美进程。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经济等层面研究的累累硕果,对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尤其是将其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探讨两者从拒斥到逐步理解,再到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乃至完美融合过程的分析研究成果则相对少见。
近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军(笔名泓峻)教授的专著《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出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世纪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
第一,泓峻以考察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产生影响入手,敏锐地以“文学社团”这个具有较强中国传统的文学生产平台为切入点,窥见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传统教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深度介入。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学术界就有这样的疑问:产生于欧洲的理论能否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自1921年建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进入中国,其接受与传播的主体是身处文学社团中的理论家们,他们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传统,并以各自的社团为阵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文艺理论研究,等等,内部成员间相互标榜,社团之间相互竞争乃至相互攻讦。
第二,作者以文论史演化的视角,围绕文学的人民性、现实主义、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主体性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理论范畴和理论命题,分析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等关联与纠缠,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解之缘。
在经历了最初的由中国固有的概念、命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经验出发理解、阐发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阶段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完善之路虽经历坎坷,但总体顺利。
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们一直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它相互融通的可能性。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重点强调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与改造中国传统文艺观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定义,“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提出、文学人民性内涵的进一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等,也被作者抽丝剥茧般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0世纪80年代以降,各种西方文艺理论以不同形式进入中国,受此影响,中国文论家也提出了诸如“实践美学”、文学主体性、审美意识形态等理论命题。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思想界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古典文学传统等出现了新一轮的研究高潮。
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基础上,作者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程中的经验,充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作者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体而全面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的、消极的因素也作了深刻剖析。
总之,作者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与文论传统已经深深介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播与发展,进而成为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重要因素这一事实,也表达了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融通的新的可能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推向更高层次的强烈愿望。
自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隔膜、冲突到共鸣共振再到完美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泓峻教授新著,我们可以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历程,全面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刻内涵,更加精准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走向,有助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融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增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