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行为艺术 自我实现 阶层跃升
○梅明明
1965年的某日,博伊斯举行了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行为表演。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抱着死兔子踱步,喃喃低语,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所有人都只能通过窗户观察其行为。当观众涌入房间时,他抱着那只死兔子静静地背对着观众坐着。
读子日山的长篇小说《艺术家》时,我忽然想到了这个行为艺术。博伊斯用3个小时,向观者一点点展示自己的理解。不知是他主观地在向兔子灌输自己的观念?还是死兔子所产生的力量引导着他诉说自己的见解?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艺术家》小说中,“我是无辜的。可在管青眼里,我是要下地狱的骗子。在严鲁眼里,我是小偷。在胡京端眼里,我是利欲熏心的混蛋。在夏郑街眼里,我是难测小人。”是我主观地向不同的人展示我的不同侧面,还是他们对我的评价塑造着我呢?
《艺术家》中,子日山以小说形式,用第一人称视野解读社会,旨在告诉人们:只要艺术性地发挥自己,一切皆有可能。人人都能创造奇迹,人人都是艺术家。
翻开《艺术家》,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旅行,即使有短暂的同行者,也很容易被强烈的虚无感和绝望感吞噬。不过,一旦你认识到自己,从自我之中进入世界,对万事万物的感觉会变得更为敏锐。
子日山从未停止对个体自我实现的书写。在《艺术家》一书中,就真实地记录了自我在情感世界和商业社会的双重寻找。该书虽然被定义为虚构性长篇小说,不应该将我等同于作者本人,但我们觉得它更像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细腻、迷茫忧伤又不失深邃哲思,时而高歌猛进,时而抑郁低回,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我”在商海中的冥思沉吟,试图参悟生命的玄机,然而他又不得不投入致富的游戏,重新让自己淹没于生活的洪流。他用脚步丈量自我的宽度和广度,他穿越不同的他人生活,然后再度出发。他以一个参与和旁观者的双重目光审视商海漂浮的世界。
《艺术家》一书,着笔最重的是对个人发财致富历史的再度穿越,但字里行间弥漫的却是对孤独的直面。你会发现“我”在路上的“现在进行时”是“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最浓的色彩是喧哗,最大的主题就是孤独。这是一部资质平庸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发财成功的手记,孤独、迷狂、悲哀而充满质疑,充满了阶层跃升的渴望、滑稽的幽默感、视野广泛的世俗观察、对青春记忆永远的抒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