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主题出版特辑/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创作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先锋人物 树立人生榜样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创作谈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自2019年5月至今,已经出版了100种。该系列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诸多大奖,多次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重要图书榜单,有《中国航天员:太空追梦人》《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王者之师》等40种图书的版权销售到了韩国、埃及、土耳其、泰国、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本文节选了丛书中《彭士禄:祖国的儿子》(徐鲁)、《王继才、王仕花:坚守开山岛的夫妻哨》(王巨成)、《乔羽:生命如歌》(马三枣)、《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陈华清)、《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铁甲》(高满航)等作品的创作手记,详细记述了先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闪光足迹,以及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心路历程、写作手法和创作标准。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

  用小故事刻画“大写的人”

  ——《彭士禄:祖国的儿子》创作手记(节选)

  ■徐  鲁

  我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写了10位人物,感触良深,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也获得了失败的教训。史实不虚,细节不拘,描述得当,语言平实——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人物传记故事写作的四条准则。但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

  我有一个也许不足为外人道的“标准”:一部非虚构的人物传记,倘若故事剪裁合理、详略得当、叙述得体,能把故事写得像一部虚构小说一样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这部非虚构作品就是比较成功的。写《彭士禄:祖国的儿子》,我就是暗暗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的。其中写到“染血的河水”“八岁的小囚徒”“活着、活着、活着”“小流浪儿”这些章节时,我几次眼睛湿润,乃至流下热泪。这些小章节虽然都是真实故事,但读来也像好的儿童小说一样,写出了小主人公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也写出了影响主人公成长的一些普通人的善良、仁义与担当,以及他们的生活勇气。这些故事不以复杂的情节取胜,但我努力用一些真实的细节描写去支撑起简洁而明快的叙事,同时兼顾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在平实的描述中传递出涤荡人心的力量。

  创作彭士禄的传记故事,让我再次对写作先锋人物传记一类的非虚构作品有了一些真切的体会。简单说来,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用小故事和美文的文笔刻画“大写的人”。“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集合着中华民族的一群优秀子孙,集合着新中国的一群英雄儿女和最美奋斗者,他们都是“大写的人”。所以,我在写每一个人物时,首先要努力写出主人公高尚的情怀、闪光的品格和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让小读者发自心底地感动和认同。

  第二,在创作时我遵循“约法三章”。我国现代文学史学者、散文家、鲁迅研究专家唐弢先生在创作《鲁迅的故事》时,给自己定了“约法三章”:其一是明确读者对象,他把读者定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同时兼顾一下学段稍高的或略低的读者;其二是每一个小章节既可以独立存在,又与主人公整个生平故事相衔接;其三是采取鲁迅散文《朝花夕拾》那种夹叙夹议的写法,尽量写得“抒情一些”,“形式多样化一些”,每篇故事除了讲述传主的事迹,又是一篇独立的散文,能带给读者文学艺术上的启发。

  第三,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和美文风格不可缺失。先锋人物的故事都是好故事,能不能“讲好”是对每一位作者的考验。我认为每一本故事的“儿童文学性”不可缺失。儿童文学性大都表现在环境描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细节里,正如一株枝叶纷披、丰盈婆娑的小树,如果失去了文学性的细节的枝叶,就只剩下干巴巴的树干(故事梗概)了,这本传记故事也就失去了感动人的力量和文学的滋润力,当然也就是没有“讲好”。

  美文带着生活的汁液

  ——《乔羽:生命如歌》创作谈(节选)

  ■马三枣

  我接到创作《乔羽:生命如歌》的任务时,乔羽已经离世,无缘当面采访,我就搜集所有的相关资料,书、视频、报道,反复欣赏他的作品。我要挖掘他的闪光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讲述中华先锋人物故事,也要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人物的先锋精神体现在哪里?

  乔羽本名乔庆宝,幼时家贫,哥哥姐姐做店员维持生活。18岁,他参加革命,改名乔羽,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开始专业创作。从他的人生经历,我想到他的创作风格。在他笔下,歌词如泥土般朴素,都是家常话,浅显中有深意,平白里寓哲理。乔羽从人民中来,他写的歌都是献给人民的精神食粮。他的创作扎根人民,一辈子不脱离人民,那些歌词仿佛生了翅膀的精灵,能钻进人民大众的心坎里,这不就是一位人民艺术家的先锋精神吗?

  “作家把读者当上帝,演员把观众当上帝,这也是说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在创作时,首先把握两条:一是照顾大多数人的感情;二是要让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我是不动笔的。”这是乔羽的经验之谈,也是我的创作准则。

  创作时,我学习乔羽,也把握两条:一是照顾小读者的阅读特点;二是要让小读者一读就明白,一读就喜欢。首先,我用文字画画,落笔要有画面感,在时代背景、人物真实经历的基础上,用细节讲故事。“晨曦里,先醒来的是运河的桨声,哗啦哗啦,桨声带动起一片水上浮城,那是货船。无数的桨,无数的船,摇啊摇,摇醒了济宁城。声远楼上,悠扬沉郁的晨钟敲响了。”环境细节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庆宝醒来,揉了揉眼睛,说:‘娘,昨晚的故事真好听,再讲一个吧。’‘等你爹讲诗吧,我还要轧碾子呢!’母亲说。‘我帮你!’庆宝一骨碌爬起来。”这是人物细节,庆宝好学懂事。

  我钟爱简净朴素的语言,总是反复雕琢语言,平白清浅的话里,藏了文采。乔羽也是鲁迅的追随者。资料记载,在太行山求学期间,他买到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兴奋极了。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书中,但我没提“兴奋”,我借失眠和日出,表现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奋发向上的力量。尊重史实,含蓄表达,重形象,描写带着生活的汁液,饱含我的生命体验,也许,这就是美文吧。

  生命如歌的故事,让我对乔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用作品创造着伟大,用心灵固守着平凡,他的事迹涤荡着我的灵魂,我爱他,爱得愈发深沉了。通过我的讲述,但愿小读者也爱上这位可爱的先锋人物。

  平凡而伟大

  ——《王继才、王仕花:坚守开山岛的夫妻哨》创作手记(节选)

  ■王巨成 

  开山岛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孤岛,看似不起眼,却是国防战略要地。王继才和王仕花在岛上守护32年。其间,他们不仅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而且收入微薄,除了年迈的父母要照顾,还有3个孩子要养育。他们还曾遭受妄图利用开山岛走私、偷渡的不法分子的威胁和毒打。所有这些,无不考验着这对守岛夫妻。他们动摇过,气馁过,甚至打过辞职报告,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

  见到王仕花的时候,我握着她的手,说不出的心痛: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呀?黝黑,关节变形,依稀可见伤疤的痕迹。这一双手,无言地诉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守岛经历。

  当我说明来意,王仕花有些木讷,也有些羞涩,似乎不太善于交流。灌云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此前曾告诉我,这是由于长期独守孤岛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我们共同的代课老师的经历,让王仕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他们不是英雄,他们也没有想过要做英雄,他们只是答应了组织,做人要说到做到,是不是?再说,民兵也是兵呀,是兵就得保家卫国。当王仕花说到岛上的草与花,树和蔬菜,小狗、小鸡,她完全放开了,如数家珍,目光里闪烁着一股子激情。

  我被感动了。王仕花和王继才真是把开山岛当成了他们的家。王仕花退休后,依然经常上岛看望守岛的民兵,每次过节,她都告诉孩子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开山岛,开山岛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我明白我该怎么写这对英雄夫妻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今天的孩子,把我的感动与崇敬分享给今天的孩子。

  气象学之父“问天”精神探微

  ——《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创作谈(节选)

  ■陈华清

  竺可桢是气象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他在不同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这本书聚焦他在气象学方面的成就。写作前,我阅读了《竺可桢全集》,竺老的回忆录、传记等,试图从他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人生经历等多个方面深入地了解他。遇到有疑问、有冲突的地方,我会去查阅资料,去伪存真,尽量还原真实的竺可桢,还原真实的历史。

  人物传记容易写散、写杂、缺乏主线,胡子眉毛一把抓。为了使该书更有可读性,我把“问天”作为全书的“故事核”。以为何“问天”、如何“问天”、“问天”的结果如何这条主线提取素材,组织全书的框架。此书的“天”,既指天空、天气、气象,也指“天道”。江南的春雨连绵不断,年少的竺可桢问家人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会水滴石穿等。母亲回答不了他的问题,就叫他多读书,将来揭开“天”的奥秘。母亲的话犹如一粒种子播种在他小小的心田。他在床头上贴“醒来即起”,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背书。他在美国公费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学的始终是气象学专业,研究“天”的奥秘;在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苦难深重的祖国。他创建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和气象学专业,编写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教材,组建了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组织人员研究卫星。

  写作时,我将每章的故事控制在2000字左右,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可以独立阅读。我还注重文本的故事性、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力求做到能体现他的科学精神,反映他的人格魅力,对小读者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我还注重挖掘竺老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也遭遇过挫折与困难。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半个月内,接连痛失爱子与爱妻。他悲痛欲绝,但没有被打倒,化悲痛为力量,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竺老的坚韧与毅力,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都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战胜种种困难,努力写好这部作品。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竺老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与创新精神,也能让他们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有勇于“问天”的精神,像竺可桢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英雄壮志唯报国

  ——《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铁甲》创作手记(节选)

  ■高满航

  在创作《祝榆生:独臂总师铸铁甲》这本书之前,我对祝榆生之名一无所知,但随着广泛收集资料和深入研究,我对祝榆生有更多了解,也愈加惊讶:他的前进之路尽是坎坷起伏,而他自己又从来不以为功,只道是寻常,年复一年默默躬耕于中国的军工沃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十几岁就瞒着家人走上了抗日最前线,先是苦练拼刺刀技术,后来又琢磨修武器,从修枪到修炮,“起死回生”的武器极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他不甘心用惨重代价换取艰难胜利,就学着创造新武器,屡败屡试,还真就用曲射炮改造出平射炮,让所在部队有了打碉堡的利器。他在教试射炮弹时右臂被炸,但他后来依然以独臂之躯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66岁高龄,又奉命成为第三代坦克研制的“总设计师”,带领同事推动中国坦克冲进了世界一流之列……这就是毕其一生都在报国的祝榆生,我怎能不尽心写好他的故事?

  出版社的老师在起始阶段已告知,祝榆生的传记小说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之一,所以在秉承我个人创作风格的同时,还不得不兼顾丛书的整体叙述框架和模式。坦白来讲,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大,但写起来一点都不容易。祝老的人生丰富饱满,但不能按照时间线全写,得择其重点;也不能掐点略写,而是得突出能触动和感染少年儿童的“具体部分”。这个要求说起来容易,创作时的度却很难把握,常常删减,如此反复。到了最后成稿,虽然只有几万字,但删掉的字数有好几倍之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主题出版特辑/广告
   第06版:主题出版特辑
   第07版:主题出版特辑
   第08版:主题出版特辑/优案推介
   第09版:主题出版特辑/优案推介
   第10版:特贡奖专题
   第11版:特贡奖专题
   第12版:主题出版特辑
   第13版:分销新视野
   第14版:分销新视野
   第15版:行情报告
   第16版:融合出版
   第17版:BK中国编客
   第18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9版:BK中国编客/专栏
   第20版:BK中国编客/特别推荐
   第2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22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3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4版:资讯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学习先锋人物 树立人生榜样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题出版特辑/优案推介09学习先锋人物 树立人生榜样 2024-07-05 2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