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兼谈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三维共生
~~~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 三维共生:中华民族是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有机整体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5-16(18).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维共生:中华民族是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有机整体
——兼谈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三维共生
  《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安介生著/齐鲁书社2024年1月版/490.00元

  ISBN:9787533347963

  ○刘 强

  中华民族是历史性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有机整体,其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多民族分布的历史依据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地域辽阔,部落与民族分布广泛。而每一个当代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部落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融合与分化,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特有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格局。总结起来,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兼具时间延续性、空间拓展性与逻辑自洽性的有机整体过程,三者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

  时间性:文明延续与历史积淀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基石,历经数千年积淀,呈现出“层累凝聚”的时间逻辑。

  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性。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曙光。尽管各区域文明各具特色(如良渚的玉礼器、红山的龙图腾),但都蕴含“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等共同基因。考古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地区通过吸收周边文化精华(如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技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逐渐成为文明汇聚的核心,开启“月明星稀”的早期一体化进程。 

  王朝更迭中的文明连续性。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的政治中心虽屡经变迁,但文化基因始终一脉相承。制度层面:商周确立的宗法制度、秦汉推行的郡县制、隋唐完善的科举制,形成“大一统”政治传统;文化层面: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文字演变链,《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文学脉络,儒家思想从先秦子学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演进,均体现连续性;技术层面:四大发明的迭代传承(如造纸术从西汉麻纸到东汉蔡伦改进)、农业技术的代际积累(如《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的农学体系),构建起实用技术的延续性体系。

  近现代转型中的文明再生。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完成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现代转型。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将历史上的“华夏—四夷”叙事升华为“多元一体”的现代民族认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传统—现代”的时间链条,证明中华民族并非静态实体,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构的有机整体。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也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民族识别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充分的民族意愿尊重,中国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这些民族各具特色,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习俗,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多民族大家庭。

  空间性:地理格局与文明辐射的动态平衡

  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从黄河流域逐步扩展为“多元一体”的地理—文化共同体,呈现“中心辐射—边缘融入—全域整合”的空间逻辑。

  中原核心区的形成与扩散。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今河南、陕西一带)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商周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之中”观念形成,通过分封制将中原文化(如礼乐制度、青铜文明)向四方辐射:分封齐国(今山东)、燕国(今北京)等诸侯国,将中原农耕文明与“东夷”“北狄”等族群的游牧文化融合;秦统一后,通过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将岭南(今广东、广西)、“西南夷”(今云南、贵州)纳入版图,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实现空间整合。

  边疆与内地的互动融合。中华民族的空间拓展并非单向征服,而是核心区与边疆的双向互动。北方草原:匈奴、鲜卑、蒙古等族群与中央王朝既有冲突(如汉匈战争),更有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元朝将蒙古草原与中原农耕区统一于“大元”版图,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基础;西域与青藏: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清代驻藏大臣制度,推动汉、藏、维吾尔等民族在宗教、贸易、艺术等领域深度交流;东南沿海: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在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中吸收阿拉伯、东南亚文化元素,形成“海洋型中华文明”分支,如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与妈祖庙并存,体现多元共生。

  地理屏障与文明韧性。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太平洋等地理屏障,既赋予中华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又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保持与世界的联系。陆上丝绸之路使中原获得汗血宝马、葡萄等物种,输出丝绸、瓷器、造纸术;海上丝绸之路推动郑和下西洋,将中华文明传播至印度洋沿岸,同时引入青花瓷钴料技术、阿拉伯数字等外来文明成果。这种“半开放半隔离”的地理格局,使中华民族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具备吸纳异质文明的弹性空间。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也是形成多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这些迁徙活动不仅改变了各民族的地理分布,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逻辑性:文化认同与制度整合的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的有机整体性,本质上是文化共识与政治整合共同作用的逻辑结果,体现为“文化认同—制度建构—民族自觉”的螺旋上升。

  文化认同:超越血缘的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核心认同要素(如汉字、儒家思想、春节等)具有超族群、超地域的特性。汉字认同: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成为联结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文化纽带;儒家价值观:“仁”“和”“礼”“天下观”等思想不仅为汉族政权所接受,也被少数民族王朝奉为治国理念;民俗融合:春节贴春联、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在历史上由汉民族扩散至各民族,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元素(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纳入中华文化体系)。

  制度整合:从分封到共和的治理创新。中华民族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不同族群、地域的整合。郡县制与行省制:秦代郡县制打破贵族分封,元代行省制奠定现代行政区划基础,二者均以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唐代羁縻府州、清代盟旗制度,与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脉相承地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科举制的超族群性:从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为各民族精英提供上升通道。辽代契丹族、清代满族均有进士及第者,如曹雪芹(满族)家族通过科举融入中华文化核心圈层。

  民族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认同升级。古代中国以“天下观”构建文明共同体,近代以来,在列强冲击下,中华民族从“自在民族”走向“自为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呐喊,将地域、族群差异消弭于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实现“多元一体”认同之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推广普通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叙事体系,进一步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

  这种逻辑演进表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并非自然天成,而是文化认同与制度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时间连续性(文明基因的代际传递)、空间拓展性(地理疆域的动态整合)、逻辑自洽性(文化与制度的协同进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三者缺一不可:时间性赋予其历史厚度,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文明”;空间性赋予其地理广度,使“多元一体”成为疆域与族群的真实图景;逻辑性赋予其内在凝聚力,使文化认同与国家制度形成良性互动。这种三维共生关系,不仅解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历经5000年风雨而不散,更昭示着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持续演进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考察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三维共生,研究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融合了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研究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起源、迁徙、融合和分布格局,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各民族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考察和探究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地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地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政策、边疆治理和区域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参考。这对于推动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3版:商报·奥示数据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06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本期关注
   第07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发行精英
   第08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行情报告
   第09版:综合
   第10版:资讯
   第11版:出版专题
   第12版:出版专题
   第13版:传媒新媒
   第14版:世界出版
   第15版:出版专题
   第16版:版权专题
   第17版:作家专访
   第18版:业者论坛
   第19版:精品精荐
   第20版:精品精荐
   第21版:中缝
   第22版:中缝
三维共生:中华民族是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有机整体
语文辞书校对浅谈
年鉴索引编制方法——以《中国水利年鉴》为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业者论坛18三维共生:中华民族是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有机整体 2025-05-16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