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快递员的劳动方式因依托计算机系统与算法提高了效率与精准度,也因为系统与算法冷酷无情的控制而陷于被动无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一书,以充分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和还原了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具体情境,剖析了快递公司管理系统在嵌入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基本状况、存在的诸多缺陷,并以道德介入方式探讨了快递员如何协调系统与算法和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种种方式。
快递行业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电商行业的突飞猛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服务消费者的各类生活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让便捷周到的生活服务触手可及。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与算法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智能调配,快递运输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配送时间大幅缩短,精准服务成为现实。同时我们也看到,系统与算法并非完全中立客观地存在,在总体上体现的是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潜在意志。另一方面,系统与算法也蕴含着设计者的价值观,从系统的架构搭建到算法的参数设定,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设计者对于快递业务流程、效率以及成本等多维度的考量,其中既有合理科学的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的计算,同时也存在无视客观劳动环境的复杂性、想当然的人为苛求,系统与算法成为控制快递员看似自由的劳动过程、具有阴谋色彩的预设困局,进而演化为操控者与受控者的道德争议。
系统与算法引发的道德争议,其实质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对弱势劳动群体的道德同情与怜悯。在快递业务运营中,快递员的劳动过程被系统与算法操控,为了满足系统设定的严苛配送时间要求,快递员们常常争先恐后地奔波在路上,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安全风险。某种程度上对快递员权益构成潜在威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系统与算法是否符合劳动道德规范的追问与反思。
该书告诉我们,要理性分析系统与算法对快递劳动的控制,客观看待劳动主体面对系统与算法的博弈。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具有无可回避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规范性运行的系统与算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快递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既为劳动者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价值。
对于依托系统与算法工作的劳动者而言,单纯地对抗、试图挣脱系统与算法的限制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系统与算法已经深度嵌入了快递行业的各个环节,成为行业运行的基础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与算法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肆意妄为。系统与算法作为快递劳动过程完成的辅助工具,其设置与施行并非法外之地,同样应遵守相关法律的约束。法律应当确保劳动者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害。
在法律与社会道德存在模糊状态的情况下,快递劳动者需要寻找和系统与算法共生、共存、共成长的路径方法,要从单纯的对抗、挣脱博弈转向寻求在系统与算法、客户、快递员和商家的四方均衡存在的状态。无论对快递企业还是快递员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更为明智、更为长远的发展策略。只有当四方利益都得到合理的兼顾和保障时,快递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书对改变快递劳动者生活世界的难题,寻找与系统共生、共存的办法提出四种变革方式,一是变革系统与算法对劳动过程的管理模式。二是变革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快递的传统派送方法。三是变革快递行业低价竞争的“泥潭”模式。四是挖掘数据在快递行业中发挥基础资源的潜能。这几种变革方式和内容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与操作价值,为快递行业突破系统与算法带来的困境与瓶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同时也可以考虑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行业组织,更好地与企业和系统设计者协商,以期实现变革。快递企业要切实保障快递员的切身利益,注重对快递员的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内容归结起来还是基于理论分析的假想出路,往往容易沦为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中,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书中提出的变革理论和实施方法切实地落实到快递行业的日常运营中,真正发挥这些变革的实质作用,促进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系统社会、算法世界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面对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快递员所面对的困境。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系统与算法的影响甚至控制,鲜少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系统社会、算法世界新出现的矛盾和难题,需要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力量与共识来破解。这不仅关乎快递员群体的福祉,更是确保整个社会既能奋楫扬帆,更要和谐安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