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纵深推进的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重构全球文化传播生态。据《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超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8%。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出版全产业链条,以电子书、网络文学、数字游戏等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出版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以载道: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模式研究》一书,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带领研究团队历时数年凝练而成。它不仅系统构建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化理论体系,更开创性地提出了“内容—渠道—资本”三维驱动模型,以宏阔的视野、扎实的调研和创新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出版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其学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系统性研究:填补“走出去”数字化研究的理论空白
该书开篇即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出版的历史方位,以“历史—现实—未来”为逻辑主线,从制度设计、现实需求与技术变革三重视角,全面解构了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的形成逻辑。
理论融合创新。该书创造性整合媒介融合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全球化理论、软实力理论等多种理论,构建了首个出版“走出去”数字化的分析框架。尤其从把握规律方面提出了客观、中肯、科学的分析,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颇具前瞻性和可行性。
规律认知深化。该书通过对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阶段的系统划分,揭示了产业演进的深层规律。作者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史脉络,更基于全球多个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提炼出中华文化数字传播规律,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体系,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创新路径。
评估体系构建。书中指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有两类,一是在宏观上阐释建构宏大且有普适性的系统评估体系;二是针对单个组织、媒体、企业、活动、工程的特殊性建构具体的评估指标。该书基于以上思路构建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效果”评估体系,提出了包含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范畴、评估思路和框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有助于量化出版行业“走出去”成效,为政府部门制定出版“走出去”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实践导向:从典型案例到可复制的数字化路径
该书并未局限于文化传播视角,而是将出版数字化置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语境中,强调“交通路网互通、国际物流体系互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作用。
作者特别指出,从最初的实物输出到现在的数字传播,中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正经历质的飞跃。作者基于大量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既总结成功经验,亦直面现实挑战,通过分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样本,包括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和民营机构的创新传播模式,为中国出版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书中对传统出版社与民营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些案例不仅印证了数字化模式的多样性,更揭示了不同主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问题破解:多维视角下的困境剖析与路径重构
该书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从宏观环境、产业发展到企业运营,层层剖析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破解之道。
书中提出的五大实现路径——政策路径、市场路径、人才路径、评价路径和技术路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框架。特别是关于打造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以及数字化人才矩阵建设等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行业洞察。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该书的价值已超越出版领域本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相信该书能够为构筑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新模式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更多“中国故事”突破文化疆界,向世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