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军
《暂别》是青年作家邓安庆的散文集,以“漂泊记”“亲人记”“回乡记”为主题词,汇集了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书中散文虽然各自成篇,但从“漂泊记”“亲人记”“回乡记”三个主题可以看出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成熟,他对于个人生活选择和亲情关系的思考。
邓安庆在《暂别》里创作的散文所记不过是寻常生活,文字也很平实,却写出了复杂的人生况味和深藏于心的真情。特别是书中那些原汁原味的方言词汇,更显亲人团聚的感情真切。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点滴,父母之间直来直去的对话,母子之间的亲昵,落在邓安庆笔下,质朴纯真,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只见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邓安庆与父母的相互牵挂里,让人尤为动情的是那一声声叮嘱。母亲叮嘱他“好好做啊,莫想七想八的”“人也要灵活一点儿”“好好干,多听领导的话”。邓安庆在《暂别》里写下的这一声声叮嘱,是我们都熟悉的声音,听来倍感亲切,透过文字听到的仿佛是来自我们自己母亲的叮嘱。
即使邓安庆早已经成年,父母的疼爱也未消减,母亲不让他动手做家务,怕家务活弄脏了他的衣服。母亲嘱咐他要穿好一点,在外面闯荡的人不能穿得太粗糙,于是他离家时的行李箱里总有母亲塞进来的新衣服。在《就跟种地一样》里,父亲叮嘱儿子好好写,要对得起读者,却又不忘叮嘱莫写他的坏话。他以自己这一生在土地耕作上的生活智慧叮嘱儿子,人生的关键是种好自己手里的地,而运气是不长久的。
然而,在这一声声叮嘱里,其实有着父母内心深处的担忧和害怕。因为生活总是有着残忍的部分,特别是父母身体的衰老、精神上的衰退,儿子在外地的奔波辛劳,读来总是让人心情沉重。邓安庆说,“在琐碎的话语的空当,我听到他们的担心与害怕。”透过他在《暂别》里写下的这些平常的叮嘱,我们读到的是一位因为无力帮衬儿子而心存内疚的母亲,她那深藏于心的爱。那一声声叮嘱,是母亲对于儿子的疼爱和担忧。一如“意恐迟迟归”的“恐”字,表达的正是一位母亲对于即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的担忧和急切的关爱。
以典型的细节表现亲情,文学史上不乏表达亲情的经典,从《游子吟》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到《背影》里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的父亲,再到《傅雷家书》里因为几个星期没有收到儿子来信而焦虑不安的父母,这些作品触动人心的无不是父母内心对于子女的担忧与爱,对于子女无尽的牵挂。
工作上的辛苦奔波,亲人的离别与衰老,这些话题当然能够引发普遍的共情,但《暂别》这部作品更为触动人心的,还是在城乡仍然分隔、社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作者对于生活的求索与命运的关怀。从《慢慢告别》《苍老的见证》《离别的牵扯》这些篇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母老病、亲人故去、聚少离多的痛苦无奈,但是整部作品并没有人生悲苦的意味。无论是《毕业记》《长安记》里找工作的不堪与奔波,还是《住院记》里的种种忧心,都是痛而不伤的。在悲欢离合中,接受父母的老去,但过好各自的生活,各自前行却能彼此理解珍惜,是《暂别》里蕴含的深切的幸福感。亲人叮嘱声里的牵挂,是对抗世事沧桑的最好慰藉。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对父母的爱,是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