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洁(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社能够连续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不仅是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对出版社过往成绩的高度认可,更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荣誉将进一步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和资源,推动出版社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为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浙大社”)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为目标,秉承“厚植学术根魂,打造时代精品”的出版理念,深入实施“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战略,把学术出版作为主要工作,以精品出版引领整体发展。通过在高水平艺术出版、原创学术文化精品、高水平学术著作、精品教材和教辅等领域的深耕,已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同时,主动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坚持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基础上,以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
深耕选题、融合创新
打造高质量内容“供应站”
浙大社的优质选题离不开其秉持的“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双轮驱动策略。通过积极挖掘与整合作者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系统梳理优质作者资源,挖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撰写专业著作,建立多元化作者合作渠道。同时,为引导编辑积极从事高质量、高水平项目的研发与开拓,专门制定了《浙江大学出版社重点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并按阶段、分层持续推进,实施动态管理,以保障出版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性。
国家出版基金以“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宗旨。浙大社基于自身的优势板块,在分析研究历年立项名单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重点,从重点项目培育计划中选择合适的项目,还积极探索新的方向,挖掘新项目,提前规划组织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申报。目前,从以浙大社作为主承担单位的43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及科技板块。
今年,出版社共6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中图书项目5个,电子音像项目1个,分别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治理现代化》、“探索共同富裕:浙江样本研究”、“新时代非洲国情地理丛书”(第一辑)、“敦煌残卷缀合研究丛书”、“土壤生态学研究前沿”和《水让我重生》。《水让我重生》是继《走向共同富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浙江记忆》入选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后的又一电子音像类入选项目,这将有力推动我社传统出版物与数字技术、新媒体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出版社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目前,浙大社已实现了图书、音像、电子、期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立体化出版格局,未来将充分利用好电子、音像出版资质,梳理已有图书资源,不断创新出版模式和内容形式,积极策划高质量的电子、音像出版项目。
多维协同、持续发力
夯实重点出版项目“培育链”
重点出版项目的建设是衡量出版社品牌和声誉的重要标志,也是整合资源、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和途径。立项是起点,项目的推进与实现是“培育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2021年以来,浙大社完成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后期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等90个国家级出版项目的结项,为后续新项目立项提供了前期保障。为了打造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学术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工程,出版社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趋势,从选题布局、项目培育、团队建设等多维度系统推进,构建项目培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项目立项后,为确保项目的出版质量和进度,出版社根据有关法规,制定项目质量进度保障制度和措施。成立专项项目组,实行三级责任制。在具体执行上,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为作者配备专业的编辑团队,提供从框架结构、格式规范到出版发行的全方位作者服务。设立重大项目板块,日常动态跟踪进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激励机制,有效解决项目进展问题。注重重点产品线规划和培育,展开重点产品线项目的立项评审与中期检查工作,成立重大项目专班。
在选题布局上,围绕国家重点发展方向,策划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创新类选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籍整理、考古研究类选题;关注科技、文化等领域,继续强化优势板块,如高端艺术、科技、哲学社会科学、跨专业研究类选题。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发融合出版物,推动纸质书与数字内容联动。此外,还将深入研究历年重点项目及奖项的申报指南,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评审要点,通过前瞻性布局与系统性规划,全力争取优质项目资助,推出更多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出版物。
浙大社将继续凝练品牌特色,集聚优质资源,实现创新驱动,探索具有浙大社特色与优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聂慧超 采写/整理)